劉金龍手機里保存著一張照片。那是去年8月,謝旗到平羅時留下的。
照片里,站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株4.5米高的“巨人”甜高粱旁,已到花甲之年的謝旗難掩自豪之色。
在鹽碱地上種糧食,既要作物耐得貧瘠,又要果實豐碩甜美,“兩全其美”確實很難。為實現這個夢,謝旗已經努力了近20年,帶領團隊培育出了“中科甜438”“中科甜968”“中科甜060”和“中科11”等7個已受國家登記的耐鹽碱高粱品種,成為鹽碱地上一道高大靚麗的新風景。
“糧食高粱、釀酒高粱、青儲飼料高粱等能很好地契合了中西部地區種植、養殖、釀酒等產業的需求。”謝旗相信選擇高粱作為鹽碱地治理突破口,是綜合考量鹽碱地治理、糧食安全和農民經濟效益的一個優解。
為什麼選擇高粱?謝旗解釋,植物選育不是“憑空造物”,物種的基因潛力很重要。高粱最初生長在非洲地區,當地土地貧瘠、鹽碱度高,在漫長演化中鍛煉出很強的耐鹽碱能力。此外,由於天生身材高大,高粱的單畝產量“遙遙領先”。有了基因育種技術加持,高粱的耐鹽碱、生物量大等原有特性被放大,而含糖量高、抗倒伏、抗鳥食等新特性被一一導入,最終鍛造出鹽碱地上的“巨人家族”。
基因育種鍛造“巨人家族”
“育種的基本原理不複雜,母一代的性狀,雜交後有一定概率遺傳給下一代。通過實驗設計,我們可以把所需的各種性狀一代一代地叠加傳遞下去,比如第一代高粱保留了高甜度,第二代在高甜度基礎上叠加了耐鹽碱,第三代則在高甜度加耐鹽碱的基礎上叠加了抗倒伏。繁育近十代後,最終形成一個‘集大成’的新品種。”謝旗的實驗室里搜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200多種高粱種子,它們都是新品種高粱的“基因素材”來源。
“原理雖然簡單,但是實際操作是個苦功夫。”謝旗打了個比方,在一大捧繁育出的子一代種子里,哪些個體遺傳了耐鹽高產性狀誰也不知道,只能等到種子在鹽碱地里“開花結果”才能觀察出來。“也就是說,要完成這一代種子的篩選,在北方要等一年時間,在海南繁育也需要半年以上,中途要是遇到鳥食或極端天氣,就前功盡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