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香港的大學要迎合西方價值觀才有研究經費?
http://www.CRNTT.tw   2022-02-08 14:41:21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審計署早於2016年10月已批評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研究評審離地,沒考慮大學研究對經濟、社會、文化、公共政策等能否帶來裨益,亦欠缺高等院校與社會之間的知識轉移。教資會當時承諾會把“研究影響”納入大學研究評審工作。但《大公報》發現,教資會屬下研資局講一套做一套,事後仍向“港獨”分子方志恒批出586萬元研究經費,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等人也是受益者,兩人還獲研資局表彰。研資局被指成為反中亂港學者的“提款機”,那些所謂研究,為後來的社會動亂提供了偽學術理論和洗腦動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長期淪為西方“殖民地”,其評審標準不能再盲跟“鬼佬那一套”,必須建立自己的評審標準及論文發表渠道。

  多年來獲研資局批出研究經費的反華學者眾多,而這些錢都是來自納稅人的公帑。

  例如曾被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不點名批評“希望夜晚能夠瞓得著覺”的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他的所謂研究項目“一國兩制下的違憲審查與司法獨立:融合還是分歧”,於2019/20年獲研資局批出研究資助508,949元。陳文敏及方志恒更獲選研資局2019/2020年度“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獎”,表彰二人“擁有優良研究成果紀錄”,得獎者獲提供延長補假及資助。學術界對這些做法很不滿,指該傑出學者獎一般由資深教授獲得,但年資很淺的方志恒竟獲此傑出學者殊榮,“真是見了鬼!”

  大學想獲經費 須迎合西方價值觀

  港大法律學院現任院長傅華伶則是研資局資助名單上的另一名人。傅華伶與索羅斯“開放社會基金”東亞項目總監Thomas Kellogg有不少往來。2016年兩人一同參與在新加坡舉行的所謂法律研討會。《大公報》於2017年曾經披露Thomas Kellogg的來頭,此人為美國政府服務,提供影響亞洲(包括中國)的外交政策意見。

  2016年,傅華伶獲得研資局1,058,488元的撥款,用於“轉型社會中的警察權力:比較視角下的中國”項目,聲稱研究共產黨與警權關係,通過法律機制及司法審查來規範和限制警察權力。這類西方經常用來抹黑攻擊中國的題目,原來是出自香港特區的政府資助。傅華伶另一個反中的所謂學術研究“7月9日(709)打壓人權律師:獨裁國家的法律倡導”,亦於2018年獲研資局批出研究經費。

  傅華伶“坐正”港大法律學院院長後,聘用了反華分子Ryan Thoreson,此人是煽動“港獨”的“人權觀察”所謂研究員,早前港大法律學院為他申請來港工作簽證被拒。其實,Ryan Thoreson此前已經開始為香港學生上網課,教授所謂人權法。

  教資會在2021年5月發出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中聲稱,教資會按照國際準則評審2013年10月至2019年9月完成的研究成果,加入“研究影響”和“研究環境”兩項與社會有關及對社會有效益的新評審標準,又指評審小組有361名成員,當中252名(約七成)為非本地學者。但是,方志恒為“港獨”造勢、傅華伶的反華項目以及陳文敏對“一國兩制”的歪曲等等,都能通過評審獲得研究資金,這與教資會所說的落實“研究影響”和“研究環境”的社會效益標準背道而馳。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出,這與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長期淪為西方“殖民地”有關。劉表示,有關學科的香港教授大部分是留學美國後來港,已接受西方那一套價值觀,因而在選擇研究題目時,以及負責審批的本地及海外學者,會被西方政治價值觀所左右。所以,反華題目更易獲得垂青,“大學想升級得到研究經費,一定要迎合西方學者及西方價值觀”。

  反中題材研究更易有渠道發表

  另外,教資會管理及支付核准撥款予八大資助大學的三年期經常性補助金達632億元,當中的評審標準包括大學教授的“研究成果”,出版物、專利等占八成評分比重;其餘兩成評分以“研究經費及聲譽項目”,包括研究獎項及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等,評分愈高,甚至達到國際領先級(international leading)的學者,所隸屬的大學愈能爭取更多經常性補助金。

  “大學的教授獲得研資局批出的研究基金愈多,愈是能幫助該大學獲得教資會更高比例的經常性補助金,兩者是掛鈎的,所以每間大學都催穀教授做研究論文,以便增加大學撥款。”一名前研資局教授說。

  劉兆佳補充說,大學為了爭取更多教資會的撥款,校方以教授的研究論文刊出數量及在國際期刊發表的次數,來衡量教授的級數及作為升職指標。教授為了得到發表論文的機會或研究經費,研究的題目會更傾向迎合西方學術界的喜好。

  劉兆佳指出,隨著近年西方對中國愈來愈敵視,學者用西方價值觀嚴厲批判中國、抹黑中國制度或反共的論文題材,每每容易獲得渠道發表。然而,這股基於利益計算的反華論文歪風,令人文學科禍延下一代。“呢類教授學者有機會觸犯國安法,論文宣揚的意識或會煽動學生反中、反共、反政府”。

  劉兆佳:評審標準不能盲跟西方

  劉兆佳認為,香港學術界的評審標準不能再盲跟“鬼佬那一套”了,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評審標準及發表渠道,“大學教授的論文是否一定要獲國際期刊刊登,才能認可學術地位?”劉兆佳強調絕非干預學術自由,“每個學者有他的價值取向,但要有嚴謹的科學研究支持,不可以成為外國的政治宣傳工具”。

  劉兆佳說,教資會有需要重新檢視對香港及國家的認知,從中國文化、歷史及香港的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一套學術標準及相關課程,同時要建立發表論文的渠道,該渠道獲得大學的認可,高等教育界的學術研究才能多元化發展,否則香港學術界將繼續淪為西方“殖民地”。

  研資局放任研究項目“爛尾”拖數

  審計署於2016年就研資局對學術研究項目的資助展開審查,發現存在多項監管問題,包括五年內有87個八大院校研究項目“爛尾”,涉款逾5000萬元,惟該局至2016年年中,僅收回大學退還的三成、約1570萬元款項,意味仍有逾3000萬元下落不明。

  審計報告提及自2011/12學年至2015/16學年,共有87個研究項目被中止,涉及5030萬元,其中自2013/14學年起“爛尾”項目逐年上升,2014/15學年有19個,涉及930萬元資助;2015年更有28個,是該五年當中最多的一年,涉及1580萬元資助。不過,截至2016年年中,研資局只收到大學退款1570萬元,仍欠約3000多萬元未見院校歸還。

  2016年被拖欠逾3000萬元

  審計署亦發現,有66個研究項目(76%)是因首席研究員離職而無法繼續。在這66個項目中,有23個(35%)的首席研究員在項目開始後不足一年便離職。按既定機制,大學確定首席研究員離職,應盡快通知研資局和即時凍結項目賬戶,並在項目中止日起六個月內退還未用撥款,及提交賬目報表和報告,惟審計署審查其中十個中止項目,發現七個項目未有提交中止報告,更有大學在首席研究員離職後四個月才通知研資局。

  教資會秘書處回應指,在咨詢研資局後,將就小組成員進行進度報告、完成報告及中止報告的評核工作訂定目標完成日期,加強措施要求相關人士清理積壓的工作,確保有關報告可如期遞交。

  轄下“研究影響基金委員會” 美國學者逾半

  《大公報》發現研資局轄下有一個“研究影響基金委員會”,該會聲稱旨在鼓勵學者探索對廣大社群有裨益的研究課題,其實卻是一個由外國人控制的平台。

  在“研究影響基金委員會”2020-2021年的53個委員名單中,沒有一個是本地學者,當中美國學者委員有26人,占委員會成員的一半,另只有兩名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的內地學者,其他委員則來自英國、澳洲、德國及加拿大等地。

  一名前研資局評審教授指出,名單顯示出來的,不是國際化,而是殖民地化。他說,英文是國際認可的書寫論文語言,但富中國特色的研究項目,大都以中文書寫。奇怪的是,“研究影響基金委員會”及研資局轄下多個評審小組委員會,成員都以海外學者為主,中文書寫的研究項目申請研究基金時,在評審中會十分吃虧,“我認為所有獲委任的評審委員,即使是海外學者,都需要通曉雙語(中文及英文),申請研究基金的項目才能獲得公平評審”。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