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潘兆民指出,RCEP同時也增加了中國與美競爭的籌碼,因為中國主導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區,本身又是自貿區影響力最大的經濟體,過去中國之所以在美中貿易協議屈居劣勢,是因為中國只能拿單一市場跟美國談判,美國身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在協商的時候中方本來就相對沒有話語權。
他說,可是當中國主導的RCEP成形之後,中國成為RCEP自貿區當中的重要力量,未來美國與中國的經貿談判就會變成單一國家對上自貿區的局面,美國難以占到便宜,尤其在RCEP運行越趨緊密、成熟的發展態勢之下,成員之間的經貿互補、供應鏈的合作上面會更加穩定,這對美國而言,未來要去制裁中國大陸,或者是要邊緣化中國大陸,只會越來越困難。
潘兆民解釋,因為北京往後將有更多替代路徑,可以迴避與美直接碰撞,美國之後要再談所謂“脫離紅色供應鏈”或者“美中經貿脫鉤”等主張,都將是天方夜譚。例如,美國未來若打算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很可能讓日、韓在內的成員國遭受魚池之殃,又或者美國在東亞的傳統盟國也可能因為與中國經貿連動,無法充分響應美方圍堵中國的號召。
他提到,美國往後要對中國施加貿易關稅壁壘,中國只要繞道而行,透過RCEP其他成員國出口外銷,就可以化解美方的貿易策略,所以RCEP對美國來說當然是一個壓力,但是雖然是壓力,也促進了中美合作的空間,因為兩者經貿要脫鉤越來越難了。
潘兆民說,所以拜登為了制衡中國,宣布希望在今年2月白宮要提出一個新的印太經濟架構,以彌補美國在印太地區缺失的經濟影響力,美國擔心在印太區域的經貿影響力流失,恐怕在與中國競爭的過程中屈居劣勢,美國必須有所因應,在無法加入現有自貿區的包袱之下,那就只好推出新產品,拋出另立印太經貿架構。
但問題是,潘兆民指出,印太地區已有RCEP生效運行,另一大自貿區“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在推進當中,美方推出新產品,區域盟友是否願意買單?美國能否釋出比RCEP或者CPTPP更優渥的吸引力?都有待商榷,他認為,美國主導印太經濟架構短期內是只聞樓梯響,中國則是已搶占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