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振毅受訪。(中評社 李其樺攝) |
中評社雲林6月13日電(記者 李其樺)兩岸關係緊張影響經貿往來,雲林科技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蘇振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現在深圳港口要求,台灣商品入境必須標示“中國台灣”;但台灣又要求出口商品不得標“中國台灣”。有些企業為了降低貼標風險,轉往香港投資,許多廠商反映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就貼標問題,兩岸都應該理性務實坐下來談。
蘇振毅為雲林科技大學EMBA碩士,現為台灣最大木地板商、誌懋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
兩岸經貿如果限縮,台灣要如何因應?
蘇振毅表示,對台灣的產業來說,從美元40元到25元的環境,都能夠紮根生存,因此假如中國未來對台灣實施經貿限縮,短期內一定會衝擊台灣所有產業;長期來看的話,台灣企業多具備強韌的生命力,還是能夠找到出口和方向。
蘇振毅認為,希望中國大陸給台灣釋出更多善意,從近幾年選舉結果來看,威嚇的方式對台灣老百姓來講是反作用力,希望能給台灣企業更多的對等互惠的條件,另方面也期盼台灣政府保持不挑釁大陸,維持兩岸和平的經濟發展,如果雙方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給經濟不必要的壓力,兩邊都無法共蒙其利。
談到中國投資環境與美國市場有何差異?
蘇振毅表示,過去台商要在中國做生意必須有三本”本業、本錢和本尊(本人),不僅資本要足夠,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都是跟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指導原則,每5年政策會修正或提出計畫,因此很多事情都要本人在那邊,否則很難做出及時應變和判斷能力。再者,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沒辦法分散得太廣。
蘇振毅表示,北美是一個蠻成熟的市場,只要產品好,找到對的人來推動,就會慢慢累積品牌的實力,而且可以用遠端視訊的方式談生意。相對地,在中國的市場做生意,中國人比較談感情,憑感情做生意,在大陸接洽生意如果沒有本人出面,容易讓人認為沒有誠意,這點跟西方文化不太一樣,同時在中國做生意更需要即時的判斷,必須融入環境和接地氣,機會和風險相當。
後疫情時代台灣除了鼓勵台商回流,是否有其他國家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