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拜登政府劍指人權議題 施威全:本質在經濟
http://www.CRNTT.tw   2021-03-24 00:37:33
施威全受訪。(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3月24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拜登政府在與中國進行高層戰略對話前後,不斷凸顯新疆等地的人權議題,並對中共官員祭出制裁。“國政基金會”財政顧問施威全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人權議題是美國掌握主流意識形態的談判籌碼,可以發現,這次美中會晤過程,美方一直劍指中國的人權問題,會後並聯合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但其實人權不是主要目的,製造中國混亂、經濟協商才是本質。

  施威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在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時間擔任簡任秘書,曾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等職。

  針對美中高層戰略對話的激烈交鋒,以及美國頻頻針對新疆等地的人權議題。施威全表示,這次美中雙邊外交高層的交手,可以視為中國的形式主義與美國的霸權意識形態之爭,雙方面的動作,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尼克松時代迄今的中美互動模式,沒有太大幅度的變化。這次之所以會有較激烈的言詞往來,主要是美方刻意凸顯歧異,包括人權等問題,中方基於形式主義立場,需要給予強勢回應,是美中價值的衝撞。

  施威全指出,中共的外交習慣,會希望在會談之前,先創造一個雙方面良善、和諧互動的環境。所以中方會很不高興美國在會談之前,刻意凸顯歧異,因為中國在外交方面相當堅持形式主義,當美國不給面子,刻意凸顯歧異,破壞雙方創造和善談判的契機,中方勢必要有適當比例的回應,也造就了如此氣氛,外界稱北京的做法是“戰狼外交”,但其實不然,而是“形式主義外交”。

  他認為,中方的反應並未如同外界所稱的出人意表,而是一貫的堅定立場,值得注意的反而是,美國在會談前後持續劍指中國的人權問題,並聯合歐盟對中共官員實施制裁,顯然美國有意藉此做為對中的談判籌碼,背後的目的則是為了經濟協商需求。

  美中衝突的本質就在於,中國經濟崛起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施威全說,美國過去迫使中國進入國際經貿制度規範,希望透過西方世界制訂的規則,當中共進入全球化區域整合潮流之後,讓中國內部也發生改變。可是目前為止,美國並沒有獲得預期目標,甚至發覺,這套規則反而創造出不利美國經濟的事實出現,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威脅,所以必須出手調整。

  同時美國也指控中國在這些規則裡面有作弊的現象,但中國則認為,明明是循著國際制度成長茁壯,卻得遭受美國莫須有的指控,雙方各有立場及理由,所以美中衝突的基本背景和原則,回過頭來都是經濟。

  施威全提到,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因應中國經濟崛起的作法,是退出多邊制度,並與中國展開全方位對抗,但同時也跟美國傳統盟邦鬧得不愉快,此外,包括特朗普試圖建立所謂的西方世界產業鏈、資通訊產品產業鏈等,到頭來都發現,根本脫離不了中國,盟國也無法全力配合,最後這些措施都起不到太大效果。

  所以在特朗普時代,歐盟已經明確表示,會有自己面對中國的方式,不會加入美國陣營,如今換拜登上任,新政府必須在經濟問題上解決美國所面臨的困境,所以當然要設法重新回到多邊制度,重新拉攏西方盟邦。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