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又是增長的好年頭,得益於中國於當年5月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15國加入其中,其中10國是在這一盛會中加入的。
但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國邊境關閉了近三年,“一帶一路“擴員在2020年突然陷入停滯。2020年,唯一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是基里巴斯,該國總統塔內蒂·馬茂於2020年1月6日訪問中國,這是基里巴斯2019年9月與中國建交後的首次訪問。這代表了“一帶一路”發展的另一種模式:自2013年宣布以來,新近與台灣斷絕關係的國家往往會加入“一帶一路“,作為他們擁抱北京的一部分。2017年的巴拿馬、2018年的多米尼加、2019年的所羅門群島、2020年的基里巴斯、2022年的尼加拉瓜、2023年的洪都拉斯都遵循了這一趨勢。
在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之前,中國與大多數一直堅持的非洲國家簽署了協議;那一年加入的所有七個國家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部分。2022年,全球又有5個國家加入,但2023年迄今為止衹有1個國家加入。
參與國增速放緩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尚未加入的國家越來越少,而且它們大多都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加入,而且很難說服。
一個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到底有多重要?這當然很重要,此類協議是與北京保持積極關係(或者至少在某一時刻)的國家的晴雨表。除了外國政府希望增加來自中國的投資和貿易流量外,最大限度地發展“一帶一路”的象徵意義顯然對北京也很重要。這為簽署國提供了額外的動力:如果北京正在推動合作夥伴政府簽署,他們很可能會在沒有緊迫的國家利益朝相反方向拉動的情況下這樣做(例如,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穿過有爭議地區的擔憂)。
但“一帶一路”協議不具有約束力,如果不附有實際的項目合同,則沒有什麼價值。正在重新考慮其“一帶一路”成員身份的意大利發現,合作文件在實踐中並不總是有多大意義。同樣,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最早的一些成員的中東歐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國,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已經不再抱有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