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近日,美國一家媒體對美國海軍寄予厚望的星座級護衛艦的近況進行了報導。該報導透露,星座級護衛艦前景不容樂觀,在建首艦交付延遲已是板上釘釘,未來能否大量採購列裝也是未知數。
該報導還尖銳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星座級護衛艦會步瀕海戰鬥艦的後塵嗎?眾所周知,21世紀初,美國海軍基於可能面對的近海作戰情境,傾力打造了瀕海戰鬥艦。然而,部分瀕海戰鬥艦才服役10多年就面臨提前退役,與其3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相距甚遠。瀕海戰鬥艦也因此被美媒評價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失敗的項目”。其中,設計能力與實際作戰需求不符、難以應對高強度的海戰環境,是該艦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星座級護衛艦會步瀕海戰鬥艦的後塵嗎?美國下一代護衛艦又何去何從?
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護衛艦項目
美國海軍上一代主力護衛艦,是冷戰時期的佩里級護衛艦。它排水量高達4100噸,甚至超過同期很多國家的驅逐艦,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逐漸用更適合在近海活動的瀕海戰鬥艦,取代了遠洋作戰的佩里級護衛艦,以響應“由海向陸”的戰略轉型。
瀕海戰鬥艦排水量通常在3000噸左右,最大的也僅有3500噸。然而,瀕海戰鬥艦意圖通過模塊化靈活加載實現的多任務能力與預期嚴重不符,難以達到傳統護衛艦的作戰性能。美國海軍不得不削減瀕海戰鬥艦採購計畫、提前退役部分瀕海戰鬥艦,重新發展新一代護衛艦。星座級護衛艦計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這也標誌著護衛艦即將重回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的序列。
星座級護衛艦是以歐洲多任務護衛艦(FREMM)為原型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多用途導彈護衛艦,也是自佩里級護衛艦退役之後,美國海軍發展的一型真正意義上的導彈護衛艦。按照美國海軍的預期,新一代護衛艦將具有靈活多能的特點,既能夠在遠洋藍海作戰,又能夠在近海環境行動;既能獨立擔負作戰任務,也能夠作為航母打擊群組成要素實施聯合行動。
2020年4月,意大利芬坎蒂尼馬里內特公司基於歐洲多任務護衛艦提出的方案,贏得了美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的競標。歐洲多任務護衛艦已經在法國和意大利海軍服役多年,美國海軍計畫基於該艦的成熟設計,大部分系統採用其“現役”模式,以實現星座級護衛艦的盡快定型生產、盡快建成服役,避免像其他新型艦艇那樣因堆砌先進技術導致交付延誤等問題的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海軍對於星座級護衛艦的發展極為重視,最初秉持的也是因地制宜、穩妥發展的務實主義思路。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甚至指出,星座級護衛艦將成為海軍設計和建造下一代驅逐艦的典範,海軍必須把它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