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現場(中評社 張爽攝) |
石佳音說,第二,台獨有一個知識論,就是“台灣島史”史觀,就是以台灣島這個地理區域而不是人群或社會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也是國族認同的對象,提出一套實際上在史學方法上完全站不住腳的史觀。現在的台灣島史等於是把台灣史視為台灣島地質學的附屬史。曹永和以台灣島(地理區域;而非人群、社會)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及國族認同(集體效忠)的對象,違背“歷史是人群/社會的歷史”、“人群才是歷史敘事的主體”之史學原則。
石佳音认为,當小孩子還沒有思考能力的時候,他讀到的教科書就教他,台灣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我們生在台灣島上,我們就是台灣人。在這些觀念下成長的小孩子就是“天然獨”。“天然獨”充滿了因為無知而來的自信,這些人可以如此高姿態地展現他們對台獨的忠誠,因為對他們來說,台獨是客觀知識,這是“天然獨”的重要特征。他們沒有老一代台獨人士那種“自憐”與“悲情”,反而能不假思索、充滿自信地展現對台獨的忠誠與對“中國”的仇恨。
石佳音說,第三,台獨的方法論是“想像的共同體”/建構論的民族主義。台獨引用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理論將“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虛化,並倒過來進行“台灣國”與“台灣民族”的國族建構,這是台獨意識形態的方法論。
石佳音表示,事實上,“國家/民族共同體”是基於歷史上的共同命運而生成,必須符合道德,而非只靠想像就可任意捏造。但台獨刻意忽略國族認同的“道德原則”,利用西方理論“大師”的加持與包裝,將數典忘祖、認賊作父視為合理。“雖然‘天然獨’是‘人造獨’,但是被當做客觀知識來學習的時候,這種信念就很難被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