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12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釣魚台芳華苑同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賴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裡亞、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卡尼舉行第二次“1+6”圓桌對話會。 |
中評社香港5月4日電/今天中美關系的變化,并非簡單的雙邊關系的變化,就其實質來說,種種變化折射出了中國和現代國際體系關系的變化。就體制而言,國際秩序表現為一系列國際組織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在這些機構內部,領導職務長期以來牢牢被西方國家所掌控;這些國際組織的議程也是被西方所把持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1日載文《中國與世界秩序》,文章說,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裡,中國與國際秩序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驅動變化發生的是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在開放方面,概括地說,中國迄今為止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請進來”。主要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改革初期,中國的經濟體量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微不足道。為了發展,中國主動向外資開放,即“請進來”。應當強調的是,在這個階段,中國實行的實際上是“單邊開放”政策,即不管其他國家是否向中國開放,中國都向這些國家敞開大門。
第二階段是“接軌”,發生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中,即90年代後期。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花大力氣對內部的各種法律、制度和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以符合國際規範。這一步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一步,中國的法律體系(至少在經濟層面)、經濟制度和政策就缺少改革的動力。因為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多邊組織,中國“接軌”的過程也是學會“多邊主義”操作手段的過程。
第三階段是“走出去”,這是本世紀初以來的一個過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說是中國大規模“走出去”的起點。“走出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中國制造品的“走出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其次是資本的“走出去”。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中國很快從一個資本高度短缺的經濟體,轉化成為資本過剩的經濟體。就資本而言,中國的資本和西方的資本一樣,需要走到可以獲利多的地方。
“走出去”開始改變中國和西方(國際社會)關系的性質。無論是“請進來”還是“接軌”,中國和外在世界不存在實質性的衝突。一到“走出去”的階段,關系就發生了變化。當中國“走出去”的時候,馬上發現這個世界的地緣政治是西方主導的。一旦中國走向已經有西方力量存在的地方,衝突馬上就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