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處主管王春新(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記者 梁帆)房屋問題可謂是香港長期的癥結,已經造成不同層面的社會深層次結構性困境,阻礙社會向上流動,港人怨聲載道。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處主管王春新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香港房屋應實行雙軌制,保證香港市民的居住需求,同時又不影響市場。把需求和供應完全對應起來,找到最大公約數。
香港房屋發展模式存在問題,樓價增長速度長期高於市民收入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置業就只好申請公屋。公屋申請雖然較困難,但一旦申請到了,不需要付出大的代價就能有房住。這種“高性價比”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且塑造出全民申請公屋越多,反而“窮人”、“懶人”越多的社會形態。
王春新認為,要有一個新的房屋政策來轉變現有的香港房屋發展模式,他建議實行“新居屋計畫”,在國營房屋分配方面,新居屋的比例應佔6成,公屋佔4成,在市場上形成新居屋、公屋、私樓為6:2:2的配比格局。
王春新指出,“新居屋計畫”有三方面與現行居屋政策不同。一是供應量充足,根據香港人口的增長情況,預計每年需建造5萬套住宅滿足市民所需,其中新居屋應建造大約3萬套,私人住宅和公屋分別對應提供1萬套足矣。在計畫實行初期,私樓與公屋可以提供相對多一些,但隨後就要逐漸調整,減少供應,將重點放在新居屋供應上。二是新居屋定價要與家庭收入完全掛鉤,根據計算,新居屋定價應為市場價3成左右,讓香港8成的市民能夠進入到購買房屋的安全網中。三是徵收“土地佔用稅”,類似於貨物服務稅(GST)。由於新居屋是低價賣出,建設新居屋所用土地政府是不收錢的,所以用此稅收平衡政府開支,定價一定是在家庭可負擔範圍之內,長期就可變為政府的固定收入。這樣就能把目前香從港政府依賴高樓價的土地收入模式轉變為長期可靠的收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