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前是中國歷史科的鼎盛時期,包含日校、夜校、自修生的11萬名畢業生中,曾經有將近5萬人報考中學歷史,占45%;至2005年會考總人數將近12萬,中史報考人數3萬。如果僅以日校學生計算,2000年報考中史學生比例為32.2%,2010年為27.8%,十年間大體一致。
2009年課改後第一屆入學的學生78,509人,高一時修讀中國歷史的僅12,867人,占學生總數16.4%,高二10,096人,占學生總數13.5%,高三修讀人數僅為8003人,僅占學生總數11.7%。
還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在報讀人數大減和退修不斷的情況下,有的名校在高中階段乾脆不再開國史科,有的學校辭退歷史老師,以中文老師代替歷史老師上中史。
第二,高中階段修讀國史的學生水平趨於兩極。少部分是對國史極有興趣的高材生,但大部分是修不上會計、商科等實用科目,而被趕到中國歷史科的。
第三,學校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也傾向開辦“企業、會計與財務”、“經濟”等實用科目。據2009年教育局統計,最受歡迎的高中選修科目組合:第一名是物理、化學、生物,第二名是經濟、企業、財會,第三名是生物、化學,中國史、世界史的組合僅排名第九。
第四,2000年初中課改之後,由於改獨立科為綜合科、課時不足等原因,學生初中階段基礎不牢,影響了高中階段中國歷史的選修率。其他學科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國史教育與國家認同高度相關,詳盡解剖其衰落的原因,才能理解為什麼回歸之後歷史教育反而不如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