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以全新的思維理念大膽探索,往往能另辟蹊徑解決問題。軍事工業作為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要想造出“高人一籌”的武器裝備,企業就要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回顧瑞典軍工的發展之路,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對創新的鼓勵、失敗的包容,才最大程度釋放了創新活力,成就了北歐小國的強大軍工。
走出“舒適圈”,主動求變才能拓寬能力邊界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曾說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中立200多年的瑞典始終銘記:永遠不能躺在“舒適圈”裡墨守成規,只有主動求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
冷戰結束後,瑞典不斷下調國防經費,國內軍貿市場隨之收緊,面對武器裝備訂單急劇減少的現狀,即便是軍工巨頭薩博集團,也不得不進行裁員,新型裝備研發日趨緩慢。
屋漏偏逢連夜雨。造船工業又因預算減少、訂單缺乏而屢受打擊,瑞典最大的考庫姆造船公司開始連年虧損,靠著政府的長期扶持才得以生存下來。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挫折過後一蹶不振。面對困境,瑞典政府通過外交手段不斷尋求國際間的軍事合作,拓寬國際軍貿市場,推動國內優秀企業走出去,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
變革要有巨大的勇氣,更需“十年磨一劍”的毅力。瑞典將近30年的蟄伏,終於換來了軍工產業的再次騰飛。有統計顯示,瑞典2018年武器出口額高達114億瑞典克朗。歷史上,瑞典曾經躋身為世界第五大軍火出口國。哈格隆德公司生產的裝甲車99%用於出口,火炮系統、電子戰系統、裝甲車、隱形艦艇、空中雷達、紅外系統、導彈系統以及戰鬥機等軍工產品也成為世界軍貿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用這句話來形容瑞典軍工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的關係再恰當不過。瑞典軍工企業積極參與各類國際研發計畫,先後與法國合作研發“神經元”無人攻擊機,與巴西合作研發“愛立眼”預警機,與歐洲多國合作研製“流星”導彈,與美國合作“神劍”智能炮彈,與德國合作“金牛座”導彈……一批批印有瑞典“logo”的軍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