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美國國防部在其頒布的《聯合作戰頂層概念:聯合部隊2020》文件中,提出了全新的“全球一體化作戰”構想,並首次提出了“低特征能力”這一概念。美軍認為,包括了賽博空間、太空、特種作戰、全球打擊和情報、監視與偵察等各種能力在內的“低特征能力”,必將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應成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美軍能力建設和運用的重點。
為何要將上述久已分散存在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各種力量,納入一個全新的頂層概念之中進行統籌規劃,並將其置於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強調?美軍認為,上述能力有利於降低美軍全球行動、全球干涉的高昂代價和風險,或能滿足美軍“全球一體化作戰”的需求。為此,必須將其納入一個統一的概念範疇之中,以此牽引各種能力的日常建設和作戰運用,充分發揮“低特征能力”的內在優勢。具體原因有四:
著眼現代戰爭的透明性,運用“低特征能力”降低行動阻力。現代戰爭,是鏡頭和話筒下的戰爭,媒體的全程跟隨和“全程實播”,一方面將戰場情況真實地反映在世人面前,有利於戰爭主導一方爭取民眾支持、贏得輿論戰的勝利;但另一方面,戰爭殘酷和血腥的景況、不斷增加的傷亡數量也成為國內民眾“反戰”的彈藥和題材,對於政府當局執行既定政策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靈活運用各種“低特征能力”便成為強國的替代選擇,這些能力本身便具備低可觀測度,網絡空間攻防、空間偵察與對抗、特種部隊的滲透襲擊、無人機的長航時偵察監視打擊等行動,本身就有很強的隱蔽性,加之又發生於民眾較為“無感”的電磁、網絡空間等領域,較難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不易引發國內民眾的強烈反對情緒,也可以降低行動駐在國民眾的敵對情緒。
規避持久消耗的殘酷性,運用“低特征能力”塑造速勝開局。像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勢均力敵”的長時間厮殺,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無法承受之重。對慘痛代價的恐懼一方面增強了和平一方的力量,阻止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另一方面也迫使軍事強國尋求辦法規避沒有必勝把握的長期消耗,力爭在正面交鋒之前即將對方削弱至“一推就倒”的狀態。海灣戰爭之後美軍主導的歷次局部戰爭開始之前,美軍都運用自身強大的網絡、電磁和太空能力和特種作戰行動,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多管齊下地展開隱蔽攻擊,使用節點破擊、網絡攻擊、心理欺騙、輿論操縱、甚至是策反收買等手段肢解敵人的作戰體系。在充分削弱敵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志之後,才出動兵力進行“顯性”的短促突擊,贏得戰爭勝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能力的使用,不僅具備持續削弱對手的能力,還具備收放自如的優點:在國家間對抗尚未發展至戰爭階段時,使用此種“非顯性”能力的顧慮較小,引發局勢升級的風險較低;既不妨礙戰爭準備的進行,又能在最後關頭方便地收手;既能高效地打擊敵人,又不至立即引發戰爭成為霸權主義推行“戰爭邊緣”政策的首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