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導彈防禦系統不同部署階段覆蓋範圍示意圖。 |
與此同時,華沙峰會還批准北約從2017年起,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輪換派駐4個營共約4500人的多國部隊,它們將分別由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率領。北約還計畫在向羅馬尼亞派駐1個旅的多國部隊的基礎上,為東南歐量身打造北約的軍事存在。斯托爾滕貝格表示,這些舉措“清晰地表明,對一個盟友的攻擊將引發整個北約作出回應”。
三是公然鼓勵烏克蘭等“夥伴國”向北約靠攏。烏總統波羅申科率團與會,並與北約舉行專門會議,稱願“分享與俄軍作戰的經驗”。北約公開譴責俄羅斯對烏東部局勢動蕩負有責任,並達成一項對烏綜合援助方案,以幫助提高烏國防和安全機構的運作能力。峰會第二天,維謝格拉德集團也同步舉行會議,4個成員國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領導人一致同意該集團的“4+”計畫,要同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建立更密切的聯繫。美國總統奧巴馬7月8日與波蘭總統杜達會晤時則表示,北約的大門仍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敞開。這在俄羅斯眼中帶有濃重的挑釁意味。
與揮向俄羅斯的“組合拳”相比,峰會的其他決議更像是點綴和陪襯。儘管北約宣布將加強打擊“伊斯蘭國”和堅持“支援阿富汗任務”,但斯托爾滕貝格道破了天機:對於抑制恐怖主義蔓延,“預防必定優於直接軍事介入”;北約應更像一個“培訓聯盟”,訓練當地國家士兵比派遣大批北約部隊前往“更有效”。這與應對俄羅斯的濃墨重彩、不遺餘力形成了鮮明反差。而北約著意提升與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安全合作,也暗含著反制俄羅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影響力的意圖。難怪不少評論人士指出,華沙峰會就是一次以俄為假想敵的“戰備會議”。
確保聯盟的“美國導向”
華沙峰會的召開背景堪稱複雜:俄羅斯謀求東山再起,強勢介入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問題,北約與俄羅斯關係持續緊張對立;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國際恐怖主義泛濫猖獗,歐美各國對恐怖襲擊防不勝防;歐洲難民危機的壓力久久不見緩解……一系列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交織之際,英國公投“脫歐”對北約又是一次新的觸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