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人工智能想象在科幻文藝中的百年演變
http://www.CRNTT.tw   2024-10-26 15:26:05
(來源:光明日報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象徵,更是探討人類主體性、技術異化與未來社會圖景的絕佳載體。科幻文藝對人工智能題材的重視,源於其對技術變革及其影響的深刻洞察。作品通過設想與人工智能共存的世界,挑戰我們對“智能”的定義,探索機器與人類、人與非人之間的界限,以及這些界限可能如何被重新定義。面對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並已然造成種種機遇和挑戰的現實境況,有必要重新梳理科幻文藝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想象的發展歷程。

  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作為一種新興的通俗文類,早期的科幻文學便已開始討論人造智能生命的存在境遇及其與人類的關係問題。在此時,科幻文藝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往往被描繪為人類依憑現代科技創造出的某種“物件”,與其他工業產品並無本質區別。但與彼時因現代科技蓬勃發展而產生的樂觀主義不同,這一時期部分科幻作品對人工智能反而持有懷疑和警惕的態度。作為此時探討人工智能問題的主要陣地,科幻文學展現出人類對於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和倫理挑戰的初步思考。

  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科幻文學的先驅之作。小說的主角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是一位充滿野心的年輕科學家,在長時間的研究和實驗後,弗蘭肯斯坦用來自不同屍體的部件創造了一個人造生命體。這個“怪物”雖然外表可怕,但內心渴望愛和接納。怪物要求弗蘭肯斯坦為其創造一個伴侶,以結束它的孤獨。因擔心怪物種族的繁衍,弗蘭肯斯坦毀掉了正在製作的第二個生命體。這一行為激怒了怪物,它開始對弗蘭肯斯坦進行報復。在《弗蘭肯斯坦》的誕生年代,“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尚未被正式提出,但小說中對人造智慧生命及其科技倫理問題的探討對後世科幻文藝中的人工智能想象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樣,法國作家利爾·亞當創作的《未來夏娃》則描繪了一個由科學家製造的完美女性形象。當小說主人公與機器人相處後,他開始質疑自己對她的感情是否真實,以及機器人是否真正擁有靈魂。

  總體而言,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科幻文學已經開始探索人造智能生命的存在境遇及其與人類的關係。這些早期的科幻作品不僅提供了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想象,也同時反映出當時社會對於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倫理和哲學問題的擔憂。它們提出了關於未來“成熟”人工智能可能面臨的孤獨、認同和情感需求等有關“主體價值”的問題,以及人類在與人工智能互動時可能遇到的道德和情感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