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環境引來城里的自駕遊客,農家的瓜菜、散養的土雞,不用出門就可以賣個好價錢。”守著自家開的小超市,閑時整整小菜園,王今桂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都說咱莊台現在像畫一樣,最受益的是咱老百姓。日子有奔頭,人的精氣神更足了。”
鄉村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以後,如何激活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三個村莊都有著自己的探索。
“莊台曾是利民村抵禦洪水的‘安全島’,也見證著蒙窪百姓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在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看來,鄉村建設,不僅要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硬件短板,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和美好鄉風的傳承和發揚。
在小崗村,每戶家中都有一個特別的“存折”,和普通存折不一樣的是,這個存折攢的不是鈔票,積攢的是村民平日里垃圾分類、參加公益活動、見義勇為等形成的美德積分。
與此同時,小崗村還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大力選樹身邊好人、道德模範,連續多年開展“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模範評選表彰,激勵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
“淳樸的鄉風,是和美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否則即使腰包鼓了,群眾也缺乏幸福感。”周群之說。
成立“美德銀行”、探索鄉村治理積分制、完善村規民約……小崗村、大灣村、利民村在美化人居環境的同時,也在探索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使村風、民風持續向善、向美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