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據大公報轉編新華社報導,近日,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發布聲明稱,為進一步削減開支,公司考慮關閉其在德國境內的一家汽車製造廠和一家零部件廠。如果計畫實施,這將是大眾汽車自創立以來首次關閉本土工廠。大眾汽車關閉本土工廠的計畫,反映了在席捲全球的電動化浪潮下,德國乃至歐洲傳統汽車工業正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困境。面對新的環境,一些歐洲政客將此歸咎於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迅速的中國企業,對中國揮舞保護主義大棒,意圖通過對華加征關稅或“去風險”甚至“去中國化”手段推動自身產業走出困局。
事實上,去中國,加碼在華投資,正成為包括大眾汽車在內的歐洲老牌車企應對新形勢的重要選擇。今年4月,大眾汽車宣布將投資25億歐元,擴建其在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梅賽德斯─奔馳集團本月剛剛宣布,計畫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在華投資超140億元人民幣,進一步豐富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的本土化產品陣容……
去中國,因為這是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最佳方式。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說:“以前德國工程師教中國人如何造車,如今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中國車企給德國車企帶來很多啟發。”
到中國去,不只是汽車業的選擇。近年來,包括電子、機械、零售、醫藥製造在內的大型跨國企業加緊在華投資布局。中國德國商會發布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畫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
“去中國!”而不是“去中國化”,這才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