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10月11日,中德建交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德兩國各自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令中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兩德統一後,德國成為歐盟領導力量。進入21世紀後,在中德共同努力下,兩國建立了成熟的交往機制,彼此尊重,優勢互補。
中德高層互訪頻繁,引領雙邊關係不斷向前。兩國從全球責任夥伴關係發展至2014年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建立了中德政府磋商機制。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間,共舉行六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德關係發展成為中歐關係的領頭羊。
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壓艙石。五十年來,在國際環境變遷中,中德經貿合作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差異,形成結構性互補。雙邊貿易額由建交之初的3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2351億美元。2015年起,中國連續六年是德國最大的進口國,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科技、文化、教育與體育等領域是中德合作的亮點。20世紀70年代末,中德陸續簽訂文化交流協定、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密切中德政、商、研各界交往。近十年來,通過舉辦中德語言年、文化年與創新合作年等活動,促進中德民心相通。與此同時,中德交流機制愈發完善,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中德科學促進中心、中德環境論壇等平台提升雙邊合作水平。作為冬季運動強國,德國派遣150名運動員參加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德在人才培養訓練、設備生產以及冰雪產業發展等領域擴展合作。
近十年來,中德政府間不斷推進務實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氣候環保、城鎮化、創新醫療夥伴等領域簽署備忘錄。中德以聯合國等國際多邊機制為框架,共同推動落實《巴黎協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協議。同時,中德兩國推動建立多方參與的合作平台。2019年,中德綠色商品貿易總額超230.18億美元,佔中國與歐盟綠色商品貿易總額近四成,德國成為中國對歐盟綠色貿易的最大夥伴國。
然而,受國際地緣政治環境影響,德國對華認知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新時期中德關係面臨更多挑戰。2021年德國新聯邦政府上台,在歐盟對華戰略框架下,德國確立“合作夥伴、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的對華三維戰略。然而,德國經濟界與政界的對華認知並不同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