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中華文化復興之光 照亮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第九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tw   2024-04-05 15:10:22
  中評社╱題:“以中華文化復興之光 照亮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第九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作者: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

  【摘要】成長於中國土地上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未來的發展也必然與中華文化創新密切相連。中華文化涉及兩岸交流的各個領域,兩岸應該爲了民族復興共同推動兩岸人文思想領域的對話交流,共同為促進、推動兩岸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發揮建設性作用。

  2023年11月12日,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承辦的第九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舉行。論壇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復興”,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15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常務副會長龍明彪,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台灣新黨榮譽主席郁慕明,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空軍原副司令、中將景文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王在希,科技部原副部長張景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世明,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書記紀斌,國務院台辦交流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李京文,北京大學副校長董志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主持。

  在“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復興”主題之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創新”、“中華文化與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及“兩岸藝術交流”等分議題進行深入研討,為促進兩岸人文思想領域的對話交流、推動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發揮建設性作用。

  現將與會部分領導和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一、中華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底蘊

  紀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特性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現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打下了大一統的人心根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裏人商量著辦。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不竭動力,兩岸雙方應凝聚智慧,發揮創意,聚同化異,爭取早日解決政治對立,實現台海持久和平。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國家統一是福、國家分裂為禍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現在求同存異、平等相待的精神上,是實現高質量統一的內在保障。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給予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強大底氣和豐富智慧。

  郁慕明指出,弘揚中華文化,探討中華文化的傳統與創新,探討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化非常重要,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西方衹有三代或幾代;而中國人世世代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是因為中國人重視家國,這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優勢。正是“家”的結構,讓我們的社會幾千年綿延不斷。跟西方幾乎所有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不同,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是筆劃方塊字,蘊含著深刻嚴密的邏輯推理,中國文字更證明了中國人的智慧。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董志勇認為,文化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化復興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北京大學始終致力於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極開展對台交流活動。一是聚焦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兩岸學人合作。二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助力合作,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北京大學將一如既往辦好中華文化論壇,周密組織,務實推進,繼續與兩岸各界和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共同努力為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添磚加瓦。

  王蒙強調,道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無所不包的觀念,道是自然與社會的“六和之內”加“六和之外”的存在的高度總結與抽象化,是世界的起源與歸宿,是終極性神性概念。合道性,是中國的一種政治理想主義,是文化對於權力的價值引領。中國的“道”,仁義道德、中庸之道等,為人類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契機,使中國式的現代化新的豐富、充實與發展成為可能。

  馮明珠認為,1975至2016年,台北故宮不斷接受各種社會變化的衝擊,也不斷作出各式因應。迎向信息時代,順應典藏數字化潮流,應用各項科技,台北故宮從傳統博物館轉型為無牆博物館、行動博物館、雲端博物館,實現了活化展覽、推廣教育的目的,更好傳播中華文化。

  王在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特色鮮明,內涵豐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促進祖國完全統一結合起來;二是把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和反對外國干涉勢力結合起來;三是把推動中華民族復興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結合起來;四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首先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章偉文指出,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不一樣的特質,西方文化一開始就關注外在的宇宙客觀世界,中華文化則一開始就關注人和人的生命存在,關注人性問題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禮樂文明。中華傳統禮樂文化所講的持敬、存誠、涵養、省察,強調人的身心乃為一體,重視調整人的身、心與追求社會和諧等等,這些討論在我們當代來講都有其積極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衛靈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廣泛開展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教育,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祖國的歸屬感。外交學院教授楊闖認為,政治文化是有關國家政治系統的信念、象徵和價值及運作機制的組合。對於兩岸來說,政治文化主要涉及的核心是,在國際社會中,究竟哪個政治實體代表中華民族,哪個政治實體代表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14億中國人的根本利益與發展遠景。台灣輔仁大學教授潘錫堂認為,大陸對台政策有其“硬”的一面,也有其“軟”的一面,即使執行層面再有多“軟”,仍須服從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硬”的一面。大陸訴諸的兩岸交流、融合發展以及完善在大陸的台胞權益,均是為了“反獨促統”的政治性目標。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認為,中國文化的和平基因與協和萬邦的普遍秩序理想,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存倫理與和平價值,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和平國際法”意義,改革開放對和平發展的價值錨定與制度踐行,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和平發展的價值內核與實踐理性以及王道規範屬性,能夠制衡鬥爭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香港平台的WTO法律戰以及國際調解院在香港的創設,充分說明“一國兩制”對和平發展道路與制度體系具有規範支撐意義。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認為,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對於本身文化要具備自信。順利將科技產品吸納至文化實踐與創新傳承過程,才能證明中華文化經得起時代考驗,受得住科技衝擊與外來挑戰,這亦是中華文化得以復興,並且必然復興之重要契機與保證。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朱松嶺認為,中華文明的特性決定了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有著良好的互動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新歷史背景下的文明發展與轉型有利於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黃昭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借鑒先發國家現代化的經驗、汲取它們的教訓,在繼承的同時又在創新,顯示出超越性,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即全員性、全維度、全面性、全域性。這種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杠杆在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開放發展。全國台聯研究室原主任陳立謙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大變革,賦予中華文化巨大使命與擔當;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文化自信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李振廣認為,物質基礎是決定台灣問題的關鍵。充分的現代化或高度發展的現代化,不僅把這個國家和民族推向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巔峰,而且也將使其在解決重大問題方面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國的國家統一問題上,這一邏輯同樣是有效的。中國現代化程度越高,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就越扎實,實現統一的速度就越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認為,中國經歷了四十餘年對外開放,進入了制度型開放新階段,將極大促進深層次制度性創新,實現高標準國內規則和高標準國際規則的兩種規則整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資源與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實現聯動發展效應。《中國穆斯林》雜誌主編敏俊卿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原副會長洪長有認為,應將小我完全融入國家的大我之中,既在理論層面闡釋愛國思想,又在實踐層面為祖國鞠躬盡瘁,推進新時代伊斯蘭教中國化。北京藝陸縱橫文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希勝認為,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應該是源自於骨子裏對中華文化的真正理解。同時,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有所汰取。“叢林法則,後學秉承”。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彭丹宇認為,中國文化中的和平基因和和合智慧不僅彰顯了中國現代化的和平性,也突出地顯示出中國現代化道路之於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求“和合共生”“美美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中華文明“和合共生”“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和合共生”發展理念的新型文明現代化。燕京理工學院台籍副教授劉英純認為,在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藉由各種媒體的特質和傳播渠道來發揚中華文化,無論是直接宣揚或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議說好中華文化內涵的故事,獎勵中華文化元素的創作,採用多種媒介的創作題材,整合全媒體平台做橫向溝通,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書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項國就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遵循時空統一、傳承與創新統一、自覺與自信統一、交流與互鑒統一等原則,通過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現實的深入分析和梳理,構建起關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宏大敘事,明確文化使命,堅持多元一體,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同時,需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其他國家和民族共同構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