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邵寶明認為,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啟蒙和開端。孫中山先生提倡學習西方文明、對外開放;其關於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建設中國現代工業、交通和農業的宏偉藍圖,對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借鑒意義。北京市石景山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衛如珍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新形式。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李琳認為,文化統戰以始於文化且歸於文化來尋求共識,目標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過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實現最廣泛的團結。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於文化統戰之中,也要解決人心向背的問題。
著名導演和演員、電影《集結號》主演應強認為,在市場化和多媒介化的大環境中,中國影視始終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寫照。其表現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高度的文化凝聚和文化認同,其二則是對於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的不斷提高。影視在中國經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轉型的過程中起到了帶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影視在創作、傳播時候將更注重民族文化與共同價值的結合,在逐漸形成的主流影視文化中形成多樣性。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姚小鷗認為,荊州王家嘴戰國楚墓出土樂簡所載古樂譜,是中國音樂史上前所未見的重大發現。對它的研究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中華文明體系中音樂文明的獨特性和創新性,以及中國歷代音樂文化傳承的連續性,並由此而凸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突出特徵。湖北經濟學院台籍副教授陳世昀認為,古代小說最大的價值,莫過於保存了中國千百年的文化知識以及倫常規範,既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倫常規範上,也能給大學生一定的感悟。古代小說的學習,對於傳承中華文脈,提升人民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建構中國式的小說概念,結合思政教育以文化育人,創意發展結合時代特色,實現古代小說在高校國學教育的推廣。
台灣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認為,佛教要想從游離於體制邊緣之外,逐漸走入世俗體制之中,肯定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但當時代走到了這一步,有些問題就是不可能迴避的了。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到了我們面前,那麼佛教在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就必然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申曉若認為,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良文化基因。進入新時代,要通過推動傳統家國情懷向人民大眾文化轉化,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發展新時代家國情懷等,對傳統的家國情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發揮新的歷史作用。
二、中華文化拓展了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文化內涵
李義虎認為,融合發展是創新型理念,也是內涵不斷擴張的概念。從核心內涵來講,融合發展的目標走向是和平統一,並在這一過程中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也意味著它是實現高水平和平統一的堅實鋪墊,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先決條件。融合發展與“同等待遇”存在密切關係,但融合發展屬於戰略層面,“同等待遇”屬於政策措施層面,或者說技術層面,是對融合發展的貫徹執行和具體落實。融合發展在初期還是要“以我為主”,大陸要提供更多服務於融合發展的公共產品,提供政策性引導和社會性引領,重在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做島內“沉默的大多數”和“陌生的一部分”人的工作。海淀區委黨校講師張俊威認為,作為十八大以來大陸方面發展兩岸關係的新主張,兩岸融合發展理念經歷了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它從經濟社會領域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該理念發展至今,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發展理念,蘊含的內涵十分豐富。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國家統一邁入“快車道”,主要體現在實現國家統一的路徑不斷深化,增強對台灣民眾的向心力與感召力。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郁認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列入二十大報告具有重大政策意義,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政方針展現戰略自信與定力,指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與路徑。同時,青年交流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為深化兩岸融合注入新動能。南開大學教授、國民黨中央原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認為,從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觀點而言,兩岸可以合作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傳播好中國人的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與此同時,也要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認為,大陸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大陸已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大陸在促進融合發展方面取得初步成就並積纍了諸多經驗,福建在建設融合發展示範區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主要助力。如何切實推進閩台融合發展,打造好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這一樣板,是大陸面臨的新課題。廈門大學教授唐永紅認為,當前兩岸融合發展還存在以下亟需解決的困難與問題,一是面臨民進黨當局敵對政策的嚴重制約與阻礙,需要研制破解其阻礙兩岸融合發展的策略措施;二是主要停留在來大陸的單向融合發展狀態,兩岸雙向融合發展局面尚未實現,需要研制實現雙向融合發展的策略措施;三是主要停留在表面的交流合作層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發展局面尚未形成,需要研制促進兩岸民眾企業深度融合發展、增進共同利益觀念與“我群”意識的政策措施;四是主要停留在物質經濟利益層面,未能形成經濟、社會、政治等各領域融合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五是未能充分發揮特定區域在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堅持“同等待遇政策取向”,以增進“共同利益、國家認同”為目的;堅持“差別化待遇政策取向”;堅持“試驗示範政策取向”,以“整體+區域兩條腿走路”為方式。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李環認為,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同化模式、社區模式、熔爐模式等可資借鑒。地方行政管理能力的缺失和意識形態影響,這兩大挑戰困擾兩岸融合發展。創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要堅持積極主動地交流,持續提升大陸軟實力,借鑒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王鍵認為,文化具有啟迪思想、教化培育、溝通心靈等功能,文化的價值體現具有方向性,關鍵看如何引導。當下台灣島內“去中國化”戾氣橫行,中華文化傳承面臨空前劫難,台獨當政之惡行可謂罄竹難書、擢髮難數。兩岸要合力加強對台灣青少年的中華文化教育,把中華文化內容全方位融入各項交流活動中。
台灣國學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家獻認為,大陸與台灣就像相隔的兩棵樹,看似遙遠,其實根是連在一起。兩岸婚姻有四十萬對家庭,早年台商與大陸新娘結連理,近年不少大陸企業家娶台灣姑娘,不乏有許多藝人,可述說兩岸情緣。特別是針對兩岸青年的認知思維略有不同,建議以“樹遠根連”為主題,開設訪談綜藝節目,喚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台灣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理事長紀俊臣認為,中華王道文化的發揚係二十一世紀霸道文化的反制文化作為,尤為全球化重生所必須的文化道路選擇。在中華王道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兩岸地方治理模式經驗下,強化民本主義,貫徹中道思想,呈現積極受益人權保障,完全有融合發展的可能性。閩南師範大學教授朱磊認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頭的黃帝文化,具有奉道、崇德、尚中、求變、合眾五大特點,與中華文明連續、統一、和平、創新、包容相互對應。黃帝文化是加速兩岸文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傳承黃帝文化能夠凝聚兩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認同,弘揚黃帝文化能夠鞏固兩岸炎黃子孫的國家認同,發展黃帝文化能夠促進兩岸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台籍副教授周明聰認為,大陸高校《藝術概論》雙師同堂教學是一項教育教學改革的創舉。美術學和音樂學專業教師同堂教學,美術學、音樂學學生同時接受音樂和美術薰陶,教學改革成果良好,值得推廣到兩岸的高校作為參考借鑒。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認為,台灣注重如何捍衛中華文化價值以面對挑戰,大陸則注重如何重建對中華文化價值的認同。事實上兩種力度相輔相成,才能儘快建構起完整的中華文化意象,淬煉出更具普世價值的文化品格,搭建起被世界各國信任並支持的和平鷹架,重構一個更加包容大度的國際秩序。這是兩岸應共同攜手努力的方向。台灣高苑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衛芷言認為,中老世代在台灣將會漸漸凋零,持續失去社會活動力並且人數逐漸減少;年輕世代成為中壯世代之後,如果沒有新的重要因素和情境,可以加深他們對同屬中華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台灣居民在這個文化認同的巨大斷層將會越發擴張。大陸經濟上卓越的成長進步,國家社會總體實力的提升,影響全球各地,包括台灣;而日新月異的新傳播技術,正足以提供給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好的條件跟契機,期待能夠在最新的傳播技術與科技輔助之下,兩岸民眾能夠藉助著大眾流行文化,進行更頻繁、更多元、更多層次的交流跟融合,讓新世代民眾對於未來繁榮、持續生活的期待,得以繼續實現。
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鍾厚濤認為,要充分汲取“汪辜會談”的歷史經驗智慧,在群際互動基礎上逐步消解島內“主體性想像”和“準領土錯覺”,以“大一統”觀念重構台灣民眾對於歷史地理坐標體系的認知,並以推進兩岸文化認同為契機帶動兩岸政治認同相向而行,讓島內民眾在兩岸集體知識的構建和生成中,逐漸認識到所謂“台灣認同”衹是作為下位概念的鄉土情懷,而中國認同才是作為上位概念的家國認同,進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提升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中國智慧能源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青年作家程蔭認為,在陸台灣網紅多為草根型,通常採取貼近生活、接地氣的表達方式與公眾交流互動,與傳統的官方主流媒體形成了互補;在陸台灣網紅運用獨特視角向台灣傳播祖國大陸的真實生活和正面形象,同時介紹個人的日常生活體驗與創業經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台灣受眾對祖國大陸的偏見與猜忌;少數台灣網紅長期關注兩岸政治情勢議題並直接表達個人的政治觀點,遭到了島內某些政治勢力的歪曲甚至惡意炒作。建議適度加強對在陸台灣網紅的引導,充分認識到全球網絡空間背景下的傳播路徑變化及其深遠影響,高度重視在陸台灣網紅的特殊傳播角色和功效。
平潭嵐台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方意茹認為,文化差異造成兩岸人員溝通協調不順暢,尚未建立有效的數字化管理模式,是兩岸員工在物流產業協作中面臨的挑戰。宜完善兩岸人員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兩岸之間的協作與溝通;將人力作業流程標準化,減少文化差異影響因素;政府和相關機構也應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為兩岸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子平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兩岸人才交流具有深遠影響,人才的內涵與外延有所改變,新型科技人才成為兩岸人才交流的新寵;人才流動方式更加多元,集聚路徑與集聚指向趨於平台化。建議從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需求出發,在兩岸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嘗試在大陸為台灣居民提供“一國兩制”的實踐空間;在更多的沿海省份創設台灣人才創新創業園和集中居住區。
台灣工商建設研究會大陸委員會委員唐力行認為,台灣的青年人對中華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這部分受到台灣的歷史、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台灣自古以來就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傳統,包括語言、宗教、文學、藝術和傳統節日等。許多台灣青年人對中國大陸的文化也感興趣,如中文書法、繪畫、中國菜肴等。此外,中國大陸的電影、音樂和流行文化也在台灣青年中頗受歡迎。總體來說,中華文化在台灣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吸引著年輕一代的興趣和熱情。原新北市文化局長李斌認為,教育融合可以為文創產業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學生可以在教育過程中接觸到文創產業的知識、技能和實踐,增強其對文創產業的瞭解和興趣,從而培養出更多有創意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