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唐詩人對新樂府的理論闡述
http://www.CRNTT.tw   2024-03-19 15:44:38
 

  再如白居易《法曲歌》雲:“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以亂幹和天寶末,明年胡塵犯宮闕。乃知法曲本華風,苟能審音與政通。一從胡曲相參錯,不辨興衰與哀樂。願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交相侵。”在白居易看來,胡樂摻入華音,會直接威脅到華夏政治興盛,因而呼籲朝廷一定要正華音,清夷聲,絕不能讓胡樂侵襲到華夏之音。此詩中有自注雲:“法曲雖似失雅音,蓋諸夏之聲也,故歷朝行焉,玄宗雖雅好度曲,然未嘗使蕃漢雜奏。天寶十三載,始詔諸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識者深異之。明年冬,而安祿山反也。”可見,他甚至將安史之亂與樂府表演胡部新聲聯繫了起來。

  這一看法並不限於白居易一人,而是唐人的普遍認識。開元年間,胡部樂曲升堂演奏,到天寶年間,樂曲多以邊地名,如《涼州》《伊州》《甘州》等,這些樂曲多為邊將進獻。《開天傳信記》就記載了精通音律的寧王根據五音特點聽出了新曲《涼州》的異常,認為是“播越之禍,悖逼之患”的征兆。儘管音樂與政治本無關聯,但審音知政在儒家理論中向來備受重視,而音樂與政治治亂的關係,又往往在政治衰亂之際被強化揭出。寧王的觀點事後確實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得到了佐證,雖然這樣的觀點在如今看來不免無稽,但是卻也反映了唐人對胡樂新聲與國運衰敗之間關係的認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