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全年人民幣貸款餘額新增22.7萬億元,年末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分別增長9.7%和9.5%……回首2023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金融業持續深化改革,服務實體經濟保持力度,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對外開放有序推進,為加速邁向金融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增加對實體經濟投入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2023年金融業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過去一年,中國人民銀行兩次降准、兩次降息,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等措施接連出台,有效激勵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投入,配合國債增發、“三大工程”加快推進等宏觀政策組合拳,提升經濟穩步回升的可持續性。
信貸總量平穩增長。截至2023年底,人民幣貸款餘額23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年新增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3年底,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5%,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達18.6%和21.9%。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1.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達到34%,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這些重點領域的貸款增速都顯著高於10.6%的全部貸款增速。
民企信貸投入加大。加強民企金融服務是金融系統過去一年的重頭戲,央行多次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強調“一視同仁”理念,還在去年11月聯合下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民企的頂層設計。2023年1月至11月,私人控股企業貸款同比多增1萬億元,金融支持民營經濟成效初步顯現。
傳統信貸支持之外,資本市場堅持服務科技創新,為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帶來了“資金活水”,有力促進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境內股票市場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為上市公司數量前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