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合力提升網絡用戶的“算法”素養
http://www.CRNTT.tw   2024-02-05 12:00:58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現在,“算法”技術已廣泛應用到互聯網傳播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算法”傳播順應了互聯網個性化、精準化、便捷化的發展趨勢,提升了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效率與質量,使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能夠更高效地被人們利用,網絡用戶每天都在享受著“算法”帶來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信息偏食”風險也成為人們爭議的話題。近年來,中國政府、互聯網平台、新聞媒體等多方主體對提升“算法”環境下的互聯網空間治理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最終是否能夠有效提升“算法”傳播的效果、化解“算法”環境下的傳播問題,還需落腳於廣大用戶的媒介素養。如何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讓用戶懂得如何使用“算法”、駕馭“算法”,正成為社會新的關切點。

  對“信息偏食”等網絡傳播問題,需要從互聯網平台的運營方式以及用戶的媒介素養兩方面著眼。在互聯網平台運營以及網絡傳播內容生態的構建方面,人們關注較多,例如近年來抖音、今日頭條等平台努力創造內容的多樣性,通過人工干預、優化“算法”等各類手段,致力於創造用戶的“信息偶遇”,擴大內容的多樣性空間,提升個性化內容推薦的豐富性,包括內容領域的多樣化以及同一領域內不同觀點的豐富性。從用戶的使用來看,此前人們關注比較少,而“算法”與用戶之間處於相互響應、相互發展的狀態,歸根到底,推薦“算法”是服務用戶的工具,用戶是否“信息偏食”,很大程度上受到使用者主觀意願和媒介素養的影響。

  提升用戶的“算法”素養,需要提高網民媒介批判思維,培養其信息搜索和篩選能力,豐富用戶獲取網絡信息的渠道,廣泛開展媒體素養社會教育。

  用戶需要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培養對“算法”推薦內容的質疑和審查能力,對信息的來源、證據以及背後的意圖有所思考和關注,學會辨別常見的網絡虛假信息、網絡謠言、觀點偏見以及其他具有誤導性的內容;需要進一步培養對信息質量的評估能力,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互聯網信息產品,學會評估信息的可信度和內容質量,對比專業媒體、權威機構以及一般自媒體賬號之間的內容差異及其特點,主動接觸更多的權威消息源;需要廣泛接觸不同的媒體平台以及信息生產者,在使用社交媒體平台時盡可能多關注不同類型、領域、層次的媒體賬號,以獲取不同的觀點、信息和知識;在瀏覽網絡推薦信息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利用平台的點贊、反饋、投訴、個性化開啟或關閉“算法”推薦等功能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的標記與備注,從而和推薦“算法”形成良性互動。

  同時,個性化“算法”推薦雖然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信息獲取,但其並不能全面替代互聯網使用中的主動搜索行為,衹有將主動搜索和被動推薦有效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效率與效果,使網絡用戶切實享受到互聯網媒介的價值。據公開數據,近兩年抖音搜索持續保持增長,一些有用、有深度的優質內容,比如知識類、經驗攻略內容等,作品發布3個月以後,搜索的平均流量占比可以達到50%以上,抖音也逐步將搜索與推薦結合,讓原本在推薦分發裡不占優勢的內容得到更多流量,讓優質的內容能持續獲得用戶訪問。面對個性化“算法”推薦環境的日益深化,需要提升互聯網用戶主動搜索和篩選的能力,尤其對於青少年群體而言,其成長環境更多建立在“算法”時代而非早期的互聯網傳播時代,更需要專門培育信息的主動檢索和篩選能力。

  網絡用戶媒介素養的形成及提升不僅需要依靠自身的內部動力,還需要各類社會組織與機構盡可能多提供有利環境和支持。例如學校、政府、互聯網平台以及其他社會公益組織。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在中小學更多地開設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課程或融入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青少年的媒介素養關乎整個社會公眾媒介素養的未來;在高等院校中,新聞院系及其相關研究中心可以更多地和社會開展合作,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面向社會大眾的科普教育,例如教授公眾如何辨別假新聞和信息欺騙的技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評估能力。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聯同專家、學者、資深媒體工作者、互聯網平台開設媒介素養的培訓課程、工作坊以及網絡教學資源,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