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
“算法”違規不易評判
有網友總結,“算法”推薦的劣質信息有三個特點:真假難辨、缺乏深度、價值導向錯亂。不少人認為,“價值導向錯亂”是規範“算法”的最大難點。
王軍是一位自媒體人,最近打算寫一篇關於“年輕人該不該啃老”的話題。當他打開手機,搜索這個話題時,發現多數網友都不支持年輕人啃老,這與他的觀點非常一致。
不料,有同事告訴他,現在多數年輕人都認為,“啃老沒什麼問題,人生就是拿來享受的!”這讓王軍感到詫異,同事將手機拿到王軍眼前:“你看,滿屏都是支持啃老的觀點。”而當王軍也將自己的手機頁面展示給同事時,兩人只能面面相覷。
“判斷用戶價值導向並非難事,有多種方法可以評價。比如,抓取用戶觀看某話題的停留時間、分析留言是正面還是負面、統計用戶點贊記錄等,都可以用來判定用戶觀點,然後依據‘內容相似度’和‘用戶相似度’,把最受認可的內容推薦到頁面上。”向陽進一步解釋,“算法”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內容“編輯”的角色,是否推送、推送給誰、推送多少,都是預先設定好的程序說了算。
近年來,針對“算法”引發的亂象,監管部門多措並舉,通過約談、處罰、整改、下架等手段大力淨化網絡風氣。然而,如何有效通過“算法”倡導正確導向的信息,仍是有待破解的命題。
向陽表示,雖然“算法”作為一項技術是中性的,但其模型設計、數據分析等都離不開設計者的個人選擇,其主觀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嵌入“算法”系統。同時,由於“算法”設計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其設計過程有如一只黑箱,外界很難洞悉其中原理和邏輯,因此,也很難判定“算法”體現了哪種導向。
向陽的說法不斷被現實印證。由於多數“算法”設計者不會將運算細節公之於眾,即使公開,也很難準確判定。由於缺乏專業技術知識,用戶在權益受到損害時,依法維權的成本較高。多起因“算法”引起的訴訟均沒有得到理想的判罰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