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嘴替”降低了網絡上的觀點表達成本。有些網民一旦發現“嘴替”和自己觀點相近,便不再勤於發聲,這就讓部分網民養成了思考惰性。只貪圖尖銳、犀利的“嘴替”帶給自己一時的“爽感”,沉浸在網絡批判中難以自拔,卻對一些事件失去了自身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如果“嘴替”不再是網民意見的延伸和凝練,如果“嘴替”有朝一日代替了大眾的思考,反客為主,成為了網民情緒的指揮棒。那麼就會讓觀點裹挾了民意而不是代表民意。
互聯網本身應當是多種意見交換與表達的平台。“嘴替”的觀點只能作為一家之言而存在。唯有匯集大家的觀點、意見、感受、思考,才能營造一個內容豐富,氛圍和諧,生態健康的網絡環境。一個好的系統內不止一種要素,一個好的輿論生態也不可能衹有一種聲音,大眾思維觀念的同質化不可取。“嘴替”固然方便,但不能替代了個人思考。它的存在的價值也不能僅僅止於情緒表達和緩解壓力。一些好的“嘴替”範例可以成為交流和表達技巧的模板,去提升大眾的語言文化素養,也可以為網民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激發他們的思維靈活性。
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對於受眾來說,要合理運用“互聯網嘴替”的積極一面。同時又不能過分依賴“嘴替”,放棄思考的權利,造成話語權和表達權的“自我剝奪”。要鼓勵網民進行理性化,廣泛化,深刻化的思考。對於一些頻繁借助“嘴替”而害怕自主表達的青年人來講,問題不在於“不想說,不會說,不敢說”,你可以“說不好”,但絕不能“不去說”。畢竟,“表達困難症”終究有藥可治,但“網絡失語症”一旦養成,卻是需要頗費周章治療的沉屙痼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