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問道》:什麼是中國?
http://www.CRNTT.tw   2024-01-21 16:05:36
 

  總結一下,古時候的“中國”更像是個大圓圈裡的原點,按照古人的說法,這個原點就是周王和他居住的都城,既然在地圖上只是一個“點”,自然占不了多大面積,就不能用遼闊來形容了。而“天下”就不一樣了,觀察“天下”首先要有方向感,我們現在常說“胸懷天下”,就是指站在高處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看周圍世界,所以“天下”的範圍比“中國”的範圍要大得多,或者說“天下”包括了“中國”和周邊諸侯國,也包括更加邊緣的“野蠻”族群。這時,“中國”與“天下”的關聯就像是“中央”與“四方”的關係。

  在“天下”觀中,我們如果再把“天下”的內涵做些細分,那麼,在“九州”地圖上能找到一些地理經濟信息:比如哪裡有什麼特產,交通路線通向何處,離王都距離有多遠,等等。在“五服”這個同心圓式的框架裡,能看到坐落在不同等級裡的王室、諸侯和夷狄的方位,他們的交往關係是怎麼一層層重叠交集,再彌散分布開來,又如何像連環套似的相互纏繞在一起。

  “中國”是圍繞帝王居所構造起來的一套觀念,比如它被周人升格為“華夏”,就是裝飾營造出來的效果,表明周人最懂“禮儀”,更具文明氣質,後來發展到一個政權要想獲得足夠支持,就必須擁有“道德”。

  “天下”觀中的“九州”主要記錄各地物產資源,以備王室安排貢賦收稅參考,這方面的功能到秦漢統一以後變得越來越突出,因為“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就是按戶籍收稅,凡是收不到稅的地方都不歸帝王管轄,那些地區原來屬於“五服”中的“要服”和“荒服”,到秦漢以後仍然無法派遣官員直接管理,只能委托當地首領負責,用現代話來說,“要服”“荒服”與“侯服”“綏服”“甸服”的區別大致構成了農耕社會與游牧社會之間的分界線。

  “天下”也可以說是“中國”由點及面擴張而成,特別講究一個“推”字。“中國”的本義稍加延伸就是以王都為中心,逐漸推移伸展到遠方的意思。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曾表示中國文化核心動能的發起與擴散端賴一個“推”字。他舉例說,中國文化猶如一座池塘,文化的播散過程就像一顆石子丟在水裡,激起陣陣漣漪,一波一波地向外推展。

  中國的人際網絡就像這池塘裡的水波,每個人似乎都是中心,以此為基點和其他人形成聯繫,經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費先生稱這種彼此纏繞狀態叫“差序格局”。與中國比較,西洋社會就像散落在田裡的一捆捆柴草,幾根稻秆扎成一束,幾個集束綁成一捆,幾捆合成一挑。每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處在什麼樣的相應位置,分綁得清清楚楚不會搞亂,這就叫“團體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人倫關係網絡,類似的情況也經常在“天下”觀中得到印證。

  在“中國”與“天下”觀念中,“帝王”相當於池塘裡的那顆石子,一旦投到水裡,就激起一波波紋理,這些波紋一層層向外擴展,每層就相當於一個“服”,從“諸夏”的“甸服”一直波及“要服”和“荒服”,波紋相互之間區分得並不是那麼清楚,邊界也不是那麼絕對清晰,親疏關係遠近遇到特殊情況時常發生變動。“諸夏”族群也許因不符合道德要求,被發落貶斥到野蠻地區。相反,那些夷狄之人聚居的地方也可能因接受教化而躍升入“華夏”區域,成為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這就是“中國”與“天下”共同秉持的“內外無別”“天下一家”的理想信念。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