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研人員從半個多世紀以來問世的電子戰飛機“取經”——他們發現,在電子戰飛機這個大家族中,不僅有圖-154MD、“獵鷹20”這類大型戰機,還有EA-18G、F-16CJ、“狂風”ECR等小型戰機。
不同的外形給韓國自主研製電子戰飛機提供了兩條路徑:一條是以噴氣式客機為平台進行改裝,類似於美國新一代電子戰飛機EC-37B“羅盤呼叫”;另一條則是以中小型戰機為平台發展電子戰飛機。
儘管基礎薄弱,韓國卻令人瞠目地做出了“二選二”的決定,由國防科學研究所和軍工企業共同推進電子戰飛機項目。一方面,為保證新型電子戰飛機具有長航時作戰能力,韓國開始遴選噴氣式客機用作改裝平台,將“灣流”G650、龐巴迪“環球”6500、達索“隼”2000等公務機納入候選採購機型。另一方面,韓國準備以KF-21戰機為平台研製電子攻擊機,但該計畫尚未得到韓國國防部批准。
兩條發展路徑,看似持續推進,實則道阻且長。韓國航空工業長期依賴美國,利用特殊地緣政治關係,背靠美國獲得不少技術支持,但這種“拿來主義”的快捷方式,不僅會長期受制於人,還會為航空工業自主發展埋下禍根。以中小型戰機為平台改裝電子戰飛機為例,在KF-21戰機製造過程中,高度依賴他國技術,歷經20年研發才勉強達到四代半水平。在世界軍事強國重點發展六代機的大背景下,用四代半戰機改裝電子戰飛機,其作戰效能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
發展國產戰機處處掣肘,背靠美西方喪失自主國防
建國初期,韓國國防工業基礎薄弱,在他國的技術支持下,勉強建立起槍械維修和保養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