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論壇:香港人才問題特點與對策建議
http://www.CRNTT.tw   2023-12-04 00:24:17
 
   關鍵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

  人才能飛來,如何不徘徊?我先以個人為例分享。我在2009年初來香港時,啟動經費不到20萬港幣,前五年衹有不到10平方米的實驗室,頗有種遠離世界科研領域最前沿之感,不知道如何在這座金融城市做出科研成績。後來發現徘徊也沒用,關鍵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這些年下來,我也培養了30多個博士生,為國家的科研事業貢獻了不少人才。香港是一片特殊的土壤,我有80%的博士生都來自內地,其中絕大部分還是國內一百名以外的學校畢業的,他們出於對科研的熱愛聚到這裡,不虛榮攀比,憑藉自己的能力達到之前沒有想過的境界,實現生命的跨越。

   應該讓更多的人有更長的科研生命週期

  香港這片土壤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淡化了內地“長江學者”、“傑青”等帽子問題。在內地,人才評價機制按年齡劃分,38歲之前需要達到“優青”,才有可能在45歲拿到“傑青”。这一机制能夠激勵學者在45歲之前完全釋放個人潛力,86%院士都曾經獲得過“傑青”。但現實來看,如果錯過了帽子窗口,就很難升上去,會埋沒更多的人才,也讓沒有帽子的科研人員很難進一步靜下心做科研。實際上,50歲依然是科研人員的黃金時期。如何讓更多的人有更長的科研生命週期?在香港,人才評價機制則以職稱劃分,打破年齡束縛,副教授即使到了50歲,依舊可以申請資研局的研究學者計畫。張益唐和程亦凡就是兩個去除年齡限制、坐得住冷板櫈,創造科研價值的例子。

  此外,我認為香港還要從體制上建立長期回報的科學氛圍,建立鼓勵長期科研、包容性強的環境和文化;要支持自由探索,支持冷板櫈,鼓勵長期探索;要建立不忘初心的學術評價體系。香港地區有700多萬人口,比以色列都多,全中國有14億人口,我們不缺人才,缺的是利用好人才、激發人才潛力的好體制。

  總而言之,我認為,香港不缺人才,不缺科學家,重要的是如何打造香港的硬件、軟件和固件,從而激發和釋放個人的潛力,讓個人內心的天使跳舞、魔鬼沈睡,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陳錦雲:很高興聽到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人才有機會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貢獻,感謝王校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香港科研人才土壤和存在的不足,稍後還有很多問題要向您請教。下一位是蕭觀明會長,他最近成立了大灣區紅鳥企業家聯盟,請他給我們做一些介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