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如今,隨著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買賣閑置物品成為許多人的選擇——不少用戶都像鮑女士一樣,在“買家”“賣家”的角色中切換。然而,因網絡欺詐、貨不對板、真假混賣、虛假交易等現象層出不窮,用戶體驗和產品質量均難以得到充分保障。(8月16日 《法治日報》)
閑置物品如何處理?很多人都選擇了在二手交易平台銷售,讓這些物品在新主人那裡發揮餘熱,物盡其用。二手交易平台促成了買家和賣家的信息對接,讓他們順利完成交易,可謂一舉雙得。當然,有些二手交易平台也會從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用於平台維護。對此,大家也都能理解。
眾所周知,網絡二手交易平台已經出現了多年,那些知名的二手交易平台,有了成熟的交易體系和良好的信用,並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二手交易也存在諸多亂象:比如網絡交易欺詐、貨不對板、退款困難、真假混賣、虛假交易等等,買家和賣家都有利益受損的案例。如此種種,必然影響二手交易平台的聲譽,給二手交易留下差評。
如上所訴的二手交易亂象並非杜撰,而是真實存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二手電商消費投訴數據與典型案例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二手電商用戶投訴問題中,退款問題占比最高,達22.08%;其次為商品質量,占比14.61%;排在第三的是退款問題,占比11.04%。由此可見,退款問題、商品質量、退款問題是影響二手交易的三座大山。另外,在處理這些糾紛時平台軟弱無力,無法追損,難以保障用戶的權益,也是讓大家頭疼的事。
平台不是甩手掌櫃,不能在坐享交易抽成或平台流量之後,就對交易中的各種亂象、各種投訴不管不顧。事實上,對於電商平台的職責,《電子商務法》中有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證其網絡安全、穩定運行,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有效應對網絡安全事件,保障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這裡的“電商”,肯定包括了二手交易平台。
誠然,二手交易平台很難在海量的交易中,保證對每一筆具體交易進行完備的監管和風險防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平台可以逃避監管責任,任何電商都應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從技術層面和責任心的角度,查缺補漏,夯實監管之責,保障買賣雙方在法規與規則的範圍內,不受欺騙地進行交易。
並非所有二手商品交易產生的糾紛,都與平台有直接關係。可是,這並不表示平台可以對監管瑕疵視而不見。總而言之,二手交易平台不單單是買賣雙方的橋梁,還是他們的保障。要知道,二手交易平台更需要有“一手”監管的誠意和力度。
來源:紅網 作者:黃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