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媽祖的囝仔
http://www.CRNTT.tw   2023-07-29 10:17:29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媽祖生,迎媽祖,眾人三月瘋媽祖。”鑼鼓喧天,炮仗動地,萬頭攢動……每年農曆三月,媽祖信俗活動都是台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媽祖,來自中國大陸的“海上女神”,隨著先民渡海抵台,媽祖信仰綿延不絕。如今,中國台灣地區較有規模的媽祖宮廟已有800多座,信眾1000多萬人。媽祖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重要精神紐帶。

  幾百年來,媽祖和信眾的故事在台灣一代接一代上演,她鑲嵌進民眾的日常生活,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與行事準則。

  “陪伴成長的神明”

  “從小我就喜歡到奉天宮去玩,喧鬧的鞭炮聲、熱鬧的陣頭都好吸引人。還有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他們虔誠膜拜的神態令人動容。”台灣少兒文學作家鄭宗弦回憶說。

  他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童年的家鄰近媽祖宮廟奉天宮,這也是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的重要一站。

  從鄭宗弦懂事起,媽祖就是陪伴他成長的神明。“家人常在工作忙完之後,一起到廟裡拜拜,請求媽祖保佑闔家平安。遇上有人要大考、婚嫁等,更是一定要到媽祖面前懇切地祈求庇佑。事後我們又前往還願,感謝神恩。”

  不過,兒時的鄭宗弦常常困惑:“人們不停地祈求,是否曾想過體諒媽祖的辛勞?供桌上滿滿的供品和金紙,那都是媽祖需要的嗎?”這些問題,他思考了很多年,啟發著他日後關於媽祖題材的少兒文學作品創作。

  回顧歷史,早期大陸先民來台開墾,帶來原鄉的媽祖信俗,這一擁有母親形象的神明回應了信眾祈求庇護、吐露心聲的需求,成為他們篳路藍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如今,隨著一代代人積累的情感沉澱,島內信眾已多將媽祖當作親密的家人看待。

  “有心事的時候,當然是想找媽媽傾訴。”島內文化學者林茂賢認為,“媽祖如同慈母般溫和包容,撫慰人們的心靈。”

  “媽祖的大愛激發著我們”

  台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洪瑩發戲言,自己與媽祖的緣分打從娘胎便開始,出身鎮瀾宮轎班世家的他從小就對媽祖信仰耳濡目染。

  “我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開始跟隨大甲媽祖去繞境進香,爺爺和伯伯護衛媽祖鑾駕,爸爸做後勤補給。”他說。

  從2012年起,洪瑩發背著相機,自費籌備,將鏡頭對准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拍攝紀錄片。過程雖然艱辛,卻讓他對媽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曾拍攝過一對居住在雲林縣西螺大橋附近的老夫婦,每年都會為繞境進香活動準備上萬顆素食飯團。面對兒孫的不解,老夫婦解釋說是“怕媽祖婆餓到”。

  “媽祖婆怎麼會餓到?他們擔心的其實是參加繞境進香的信眾。”洪瑩發說,在他看來,這不單純是為了信仰,而是出於人性中固有的無私奉獻行為。

  水電同業媽祖會、醫療團、青年會……洪瑩發還把鏡頭對准一個個參與繞境進香的志願服務團隊。“那些提供吃的、拿旗子的、扛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他們,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才能夠成行。”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