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近日,中國海油與道達爾能源完成首單液化天然氣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巴西中央銀行宣布,人民幣超越歐元成為該國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顯而易見,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下,人民幣影響力與日俱增。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姚進評論文章介紹,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朋友圈”不斷擴容。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超過42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3倍多。目前,人民幣是國際支付第五大活躍貨幣、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排名第三。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和計價等國際貨幣的功能全面增強。
文章分析,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一些比較好的環境和機遇。一方面,經過10餘年的發展,隨著人民幣清算行和本幣互換網絡的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中資金融機構海外布局不斷完善,人民幣已經初步具備了國際化使用的網絡效應。同時,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企業在跨境貿易、投融資中使用人民幣以規避貨幣錯配風險的意願上升。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動能恢復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投資和避險功能逐步增強。此外,隨著國際地緣政治、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國際貨幣體系發展更趨多元。
文章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序推進,為建立更加穩定、公平、多元的國際貨幣體系貢獻出自身獨特的力量。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還比較低,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約為2%,與美元(約為40%)、歐元(約為38%)相比有較大差距。更好發揮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要加快破解貿易計價話語權較低、金融產品較少、離岸市場規模不大等問題。
文章提出,首先,聚焦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結算等基礎性制度,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擴大清算行網絡。其次,加快金融市場向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提高我國外匯和金融市場開放和准入程度,構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資環境。再次,支持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健康發展,完善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的供給機制,豐富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體系,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的良性循環。最後,提升在開放條件下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