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網評:早發現就要早曝光 3·15莫儀式化
來源:東方網 作者:丁慎毅
3月15日,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與其擔心3·15 不如抓好365》稱:一到“3·15”,很多企業又開始緊張起來。之所以緊張,是因為監管部門和媒體將集中曝光一批企業。解決問題,企業不能只關心“3·15”這一天。防患於未然才是應對危機的最佳選擇,才是尊重消費者的應有態度。
文章從企業的角度指出:與其擔心3·15,不如抓好365。這話說得實在。但是,如果從監管和宣傳的角度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把“3·15”作為消費安全的儀式化,也客觀上導致了企業的日常任性化。
文章稱:盤點近幾年對企業衝擊最大的消費輿情,絕大多數不是“3·15”這一天爆發的。事實確實如此。比如,3月5日媒體報導的《315暗訪|臥底旅遊咨詢公司:假招“體驗官”,真賺人頭費》,是記者2023年1月的臥底調查;《315暗訪|臥底威爾仕健身:失控的會員年限和不可信的“理財式”推銷》,是記者時隔半年在2023年3月初的調查;《腐菜變美味?汕頭一知名橄欖菜企業生產環境觸目驚心,被連夜查處》,是記者今年1到2月的調查。
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說,新聞是追求時效性的;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消費者自然是越早知道越好;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說,也應該是早發現早查處。那麼,這些新聞為何不及時發布,而一定要等到“3·15”這一天?當企業摸到了這樣的規律,自然也就“三月小心翼翼,十一個月變本加厲”。
“3·15”每年都有一個主題。2023年315消費者權益日主題是“提振消費信心”。據悉,2023年消費維權年主題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立足主責主業,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協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堅持需求導向,順應消費需求多元化趨勢,推動消費供給提質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問題導向,找准主攻方向,解決“急難愁盼”,推動消費提質升級。這也是宣傳的方向,比如如何提升消費者投訴的便利度,加大消費者投訴問題的解決力度。為何一定要把新聞攢起來,在“3·15”前後這幾天集中用力呢?
毛澤東親筆批示、習近平反復強調的“楓橋經驗”,是社會治理的寶貴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從過去的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到今天的方方面面。在消費治理上,必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3·15”宣傳要從注重效應的“功能導向”和注重政績的“形態導向”,轉向更貼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導向”,讓“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常態化,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不必等什麼“日”,而是感到一日比一日好。
當然,這並不是說315消費者權益日不必再有,而是要根據人民群眾在315消費者權益日最需求什麼,來創新宣傳監管方式,至少早就發現的問題,不能讓人到“3·15”才知道。春節都有新年俗,“3·15”監管宣傳也要有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