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知識產權全球規則體系改革。回顧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過程,從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不得不接受國際規則修改國內法,到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而簽署《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從對跨國訴訟毫無經驗痛失民族品牌,到主動出擊贏得關鍵核心技術掌控權的專利訴訟,我國完成了從不瞭解國際規則到參與制定規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適應的巨大轉變。在此過程中,我們認識到,西方國家在現有知識產權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並確立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超高標準;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發達國家不顧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乃至人民生命健康,希望推行更高標準。這加劇而不是消減了全球發展的南北差距,是全球知識產權治理存在的最突出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我們應依據時代發展特點,以更積極姿態參與知識產權及相關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規則和標準的制定,倡導修訂更為合理、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實際的彈性條款;同時,以上海合作組織等我國倡導的國際合作機制為支點,加強構建多邊、小多邊、雙邊等形式的知識產權合作保護規則,積極探索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新規則體系。
建設科學完備的知識產權國內治理體系。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知識產權國內治理體系,是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的重要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更新完備知識產權相關立法,推進高效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公正的知識產權司法,並不斷完善包括仲裁調解、行業自律和公民誠信等在內的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面向未來,應更加科學地把完善國內治理體系與參與全球治理結合起來,既要擴大知識產權領域的對外開放,深化與各國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司法機關的合作,開展審查信息共享、研究項目合作,建設國際知識產權訴訟優選地,提高知識產權仲裁國際化水平,引進高水平外國機構進行知識產權服務;又要促進國內的各類知識產權主體全面開展對外合作,拓展海外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布局渠道,建設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健全國內知識成果的國際保護途徑,增強國內主體跨國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置能力。
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知識產權合作。作為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涉及經濟、貿易、文化、科技、教育和人才等眾多領域,無不與專利、商標、作品、技術秘密、植物新品種、地理標誌等知識產權保護客體密切相關。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重要抓手和平台。應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高層次務實合作,推進信息、數據資源項目合作;在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國情的基礎上,帶動知識產權保護相對滯後的國家融入國際合作格局,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教育、人才培養等多樣化幫助。這樣既有利於實現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的新型國際合作,也有利於豐富全球知識產權治理新格局的層次和內涵。
擴大中國知識產權發展之路的全球認同。創新型國家建設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有效發揮保障作用的結果,也是知識產權事業持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讓世界瞭解並認同我國的知識產權治理能力、知識產權發展道路和知識產權保護理念,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必要手段。祗有講好知識產權故事,展示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才能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格局,進而推動我國知識成果在全球範圍內的有效保護,進一步促進我國的專利技術成果與國際標準制定有效結合,提升中國商標品牌和地理標誌產品的商譽形象,擴展中國文學藝術創作的國際市場。拓展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治理的全球認同,既要進一步發揮非政府組織、華人華僑、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創新國際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也要充分利用法治方式,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法律鬥爭中贏得對手尊重。
光明日報 作者:李曉鳴(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