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近日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分工協作格局”“支持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禀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推進老工業基地製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從這些表述中可以發現,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在於區域工業的發展水平。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不久前工信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通知》,也對如何更加高效有力地提振工業經濟進行了部署。而鞏固工業經濟回升向好趨勢,關鍵在地方。發揮本地優勢、發展特色工業,是國內外許多地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功經驗;工業門類廣、配套能力強的地區,應對疫情衝擊以及海外競爭的能力強;工業產業聯動性強,稅收和就業拉動效應就明顯。同時,以共建工業園區為載體,以製造業產業鏈為紐帶,也是深化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經貿合作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但區域工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在各地工業發展的規模、技術水平、吸引外資能力、人才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即使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單位土地產出、研發投入強度、智能化綠色化等方面依然亟待提升。下一步,須立足區域實際,多角度施策,補齊區域工業發展短板。
要全力鞏固區域工業穩中向好的態勢。營造企業投資運營有穩定預期、地方政府有財政騰挪空間、工業企業用地有保護的發展環境。暢通區域間物流通道,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穩定企業訂單,增強企業投資和運營的良好預期;放緩壓減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節奏,讓地方有財政實力支持企業發展;把工業空間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加以保障,為工業發展設定用地保護紅線,避免商業和住宅等產業用地擠壓,間接提高工業用地成本。
要結合地區實際,因地制宜,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東部地區需緊扣“創新”,與本地的製造業緊密結合起來,加大工業綠色低碳、數字、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需緊扣“承接”,通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盡快提升本地工業化水平,優先考量就業以及增加製造業市場主體的數量,聚集本地原材料指向性強或以本地消費為目標市場、產業鏈條短的產業,增加布局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創新資源,聚集更多人才人力,將本地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轉化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
還要以水陸通道為紐帶,實現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的區域工業的有機聯動。依托新亞歐大陸橋、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等貫穿東中西部的戰略通道,打造新型區域合作經濟走廊。研究設立打造東中西部“公共港”,加強東中西部省份共建出海口,布局通用碼頭泊位,引導東中西部省份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共商共建碼頭、物流園區、倉儲設施等,積極探索採用“碼頭+通道+園區”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慶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