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文章提出,持續吸引更多的企業到中國來投資建廠。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叠加影響下,穩外資仍面臨較大挑戰,不僅需要做好穩定存量的工作,同時也需要促進外資增量的提升。具體需要從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提升外資服務水平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著手。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資在強化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中國產業的競爭力、創造力與穩定性。
在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擴大國內需求,實現內外循環的有機結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價值內核在於實現內外循環的有機結合,在提高國民收入、擴大國內居民消費的同時,也應當保障外循環的良性發展,保持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規模和比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形成了極具競爭優勢的製造業大國地位,國內消費的提升並不意味著對外貿易的放鬆,而是通過完成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型來穩定獲得海外貿易訂單,從而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從商品型或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轉型是對外開放高質量轉型的重要特徵。制度型對外開放具有層次更高、影響更廣的特徵,既能夠在國際不確定性衝擊頻發的背景下,規避風險、提升開放韌性;同時,也能夠使得中國在當前全球貿易規則大重塑的背景下,順應與引領世界貿易向更高標準發展,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享受到經濟全球化的紅利。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
文章認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賴於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這就意味著國民經濟不能僅僅在體量上滿足“量”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質”的要求,這就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支撐。另外,國家安全的維護也需要科技賦能。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國家安全是科技能力的比拼。因此,我們應當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科技、開展教育改革、提升勞動者素質,在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需要科技、教育與人才改革措施的耦合。近年,一些相對發達地區的產業也相應開始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或技術密集型轉型的過程,這也造成了製造業勞動力的擠出,在學界被稱為技術性失業。根據相關測算,製造業一線工作崗位替代比例或將達到55%。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技術發展與勞動力素質提升的不同步。雖然目前平台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創造了一部分新的就業,承接了部分擠出勞動力,但從長期來看,若不從勞動力素質提升的源頭上解決問題,仍然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負面因素。因此,教育體系的完善,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優化與科技進步的有機耦合對於保障勞動者收入的穩步提升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已有成就的同時,高屋建瓴地指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與方向。我們應當從深化市場化改革、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等方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多維度地比肩中等發達國家;並在本世紀中葉最終達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