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活化”閩南語:留住鄉音,喚起鄉情
http://www.CRNTT.tw   2022-08-08 09:59:42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啓動“活著的古城”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閩南語被譽為“中國古代語言活化石”,是閩南及台灣地區民衆、海外福建籍華僑華人共同的鄉音記憶。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是保護和傳承閩南語的重要“基地”,也是加大閩南語保護力度的重要支點。

  聲聲閩南語,悠悠游子心。聽,一篇篇用閩南語娓娓道來的僑批,是來自故鄉、穿越時空的僑胞心聲。

  創新閩南語保護路徑

  打開“泉腔鯉音”微信小程序,一份閩南語學習交流的“寶典”躍然眼前。閩南語講述世界遺產故事、閩南語朗誦僑批、閩南語詩歌吟誦……一個個閩南語相關的有聲文化欄目,將閩南語相關的語音詞典、應用場景、互動端口濃縮其中。

   7月29日,泉州市鯉城區委宣傳部與泉州師範學院簽署“活著的古城”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泉腔鯉音”微信小程序就是推進該項目的主要平台之一。目前,該平台設置學習、互動、詞典三大板塊。學習板塊將童謠、戲曲、故事、誦讀等閩南語音視頻作品呈現給用戶,同時鼓勵用戶上傳發布閩南語學習小視頻,引發公衆參與熱情;互動板塊通過設置閩南語相關知識問答、挑戰游戲等活動,吸引用戶參與互動;詞典板塊可以提供普通話對應閩南語的快速查詢功能,為公衆提供閩南語檢索服務。

  這一使用便捷的小程序,蘊藏了許多閩南語保護方面的“首創”嘗試。其中,府城音“語音詞典”屬泉州首創,詞典囊括擁有1萬個常用詞組、3500個常用字的閩南語府城音文白讀發音和書寫,第一期詞典編撰工作預計年底完成。此外,“僑批鄉音”特色欄目精選泉州籍華僑華人留下的僑批,邀請專家獻聲朗讀,為海外華僑華人呈現發音標准、內容優質、情緒飽滿的鄉音“標本”。

  按照協議,泉州市鯉城區委宣傳部與泉州師範學院還將圍繞系統傳承推廣閩南語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制作“泉腔鯉音”閩南語語音詞典、組織閩南語師資力量培訓、開發閩南語學習教材、研學課程、開展閩南語研修實踐活動和比賽、打造閩南語綫下研學體驗館等方式,共同推動閩南語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地方文化凝結在地方語言當中,閩南語承載著泉州豐厚的文化傳統,對閩南語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院長王勇衛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此次鯉城區與泉州師範學院合作,主要以泉腔鯉音的保護、傳承、傳播為切入口,匯集政府、學界等多方力量,既有政府的主導推進,又有學界專業力量的支持,還有具體的活態語言保護,打造一個人人都可參與的數字化閩南語研學平台,為閩南語保護傳承開辟一條創新路徑。”

  守護僑胞鄉音鄉情

  “淺姊:自握別以來,轉瞬已逾數載,時深思念,遙想阿姊身體定然康健,能如小妹之所祝。前日,環侄正整裝乘舟返國,但他此行不是回家省親,乃是為國當兵服務而去。妹初聞此事亦竭力勸其勿往,無奈侄兒志已決,是我人力所不能挽回,他終而去……阿姊聞之,你也不必傷心,這是無謂的,我們只有候待,只有預祝他成功。”在“泉腔鯉音”小程序“僑批鄉音”欄目,閩南語朗誦的僑批《姊妹書》,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一段送子抗日的感人故事。一段音頻,傳遞著跨域時空的家國深情。

  對於海外華僑華人來說,閩南語不僅是飽含思鄉之情的鄉音,更蘊含著海外生活不可或缺的身份認同。馬來西亞麻坡漳泉公會會長黃國華在馬來西亞生活數十年,一口流利的閩南語是他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言。“馬來西亞福建籍華僑華人的比例非常高,閩南語是旅馬僑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語言。無論是在街邊咖啡館,還是在商店、工廠,總能聽到有人講閩南語。無論是朋友聚會還是生意往來,福建籍僑胞都習慣用閩南語交流。”黃國華說,盡管大家的閩南語腔調不同,但平時交流都能聽懂。來自廣東或者其他地方的僑胞,在馬來西亞也多少能聽得懂、講兩句閩南語。
 
  據統計,現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超1580萬人,其中分布在東南亞國家的有1200多萬人。台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超80%,閩南語是台灣通行的語言。

  “海外華僑華人常說,離鄉不離腔——縱然離鄉萬裡,仍保留純正的鄉音,這是‘戀根’鄉情的重要寄托。”旅菲各校友會聯合會主席張懷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有關資料表明,大多數菲律賓華僑華人的祖籍都在閩南地區。菲律賓多數華僑華人家庭都強調“三文四語”的重要性,三文指英、中、菲三國的官方書面語言,四語指英語、普通話、菲語、閩南語四種口語。家族中的長輩都會要求子孫在家中用閩南語交流,親切的閩南語為家族親情增添暖色。在菲律賓華人社會,只要是華僑華人見面、閑聊,都會自覺地使用閩南語。在以地緣、血緣、窗緣、商誼為紐帶的同鄉會、宗親會、校友會、商會等華僑團體,聚會時也都常用閩南語作為演講、溝通的語言,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華僑華人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主要負責人、泉州市鯉城區社科聯主席吳湘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泉腔鯉音”閩南語研學平台項目的建設推進,將為海外華僑華人學習、傳承、推廣閩南語搭建一個便捷、規範、權威、實用的學習平台。特別是泉州腔鯉城音閩南語語音詞典的錄制開發,更加方便遠在海外的僑胞學習使用。開設“僑批鄉音”的特色欄目,用閩南語讀批,就是希望讓海外華僑華人記住鄉音、喚起鄉情,感受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

  助力“一帶一路”交流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當前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城市。‘一帶一路’,語言鋪路——這正是我們推進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的核心目的之一。歷史上,泉州作為宋元文化名城,在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方面留下深厚的歷史積澱。如今,閩南語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提供媒介,也為中國與沿綫國家經貿暢通提供了基礎性的語言支持。”王勇衛說。

  “1993年,我回到故鄉泉州探親。和多年未見的鄉親見面時,一口熟悉的閩南語立馬拉進了我們的距離。那種鄉音無改的親切感讓我記憶猶新。”黃國華說,對於華僑華人來說,閩南語不僅是一種實用的語言,更是一個承載思鄉情感的文化載體、一種引以為傲的身份認同。“在馬來西亞,孩子們在學校學英語、馬來語、普通話,在家說閩南語,這一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不用特地教孩子閩南語,孩子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學會了。”黃國華說。

  “米粉、面綫、醬油、豆芽、白菜、甜粿、蝦米……行走在馬尼拉大街小巷、商場或菜市場,隨處可聽到夾雜著閩南語的菲律賓語。尤其是涉及烹飪、食品類的語匯,許多都來源於閩南語。閩南語不僅是旅菲華僑華人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語言,也是菲律賓語的‘借詞’來源,廣泛運用於菲律賓各類商業場景。”張懷義說,菲語從閩南語中“借詞”的現象,也從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閩南華僑華人與菲律賓當地民衆的文化交流、相互融合。

  閩南文化學者、泉州學研究所原所長林少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也是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保護和傳承閩南語等福建方言,有利於維系兩岸交流的文化和情感紐帶,增進台胞、僑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近期正值“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周年,保護閩南語,不僅有利於傳承“海上絲綢之路”保留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於泉州加強閩南語教育,讓更多年輕人熟練使用閩南語,為海外華僑華人回鄉尋根提供保留文化根基的語言沃土。

  一直以來,泉州師範學院與東南亞地區的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僑團、華文學校保持密切合作,為海外華文培訓提供師資支持。“志願者前往東南亞國家進行華文培訓活動時,就能發現,許多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都熟練地使用閩南語,他們對閩南語的感情很深,在閩南語使用方面還保留著許多國內已經沒有的傳統用法。”王勇衛說,隨著閩南語保護傳承項目的推廣,在海外僑胞群體中廣泛使用的閩南語可以充當“一帶一路”沿綫文化交流的橋梁紐帶。海外的華僑華人社團、商會等組織也能為閩南語的海外傳播提供助力。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