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網評:在文明歷史研究中堅定文化自信
來源:人民網 作者:沈若衝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研究和宣傳,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在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前不久在考察世界文化遺產交河故城時,他再次深刻闡明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從古代四大發明、天文歷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影響深遠,到良渚古城、三星堆遺址、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遺產舉世聞名,中華文明璀璨奪目、歷久彌新,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做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今天我們身處一個文明交流交融的時代,正處在實現民族複興的關鍵時期。在這樣背景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豪情與信心。近年來,不論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還是重大考古發現豐富了我們對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認知,抑或是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步履堅實,正是因為持之以恒加強對中華文明歷史的研究,有力推動了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民族複興立根鑄魂,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做一個中國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不僅有輝煌歷史,未來也會更加光明。”回溯歷史長河,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是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的。展望光明未來,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中華兒女的志氣、骨氣、底氣,我們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創造新輝煌,讓中華文明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