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同等規模的水泥廠需要員工二三百人,而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只需要80人。當實體經濟與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相融合,往往能發揮出1加1大於2的效果。
走進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的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乾淨整潔的廠區到處綠樹成蔭,初夏的鮮花開放正盛,宛如一個小公園。“以前有人曾說,好男不進水泥廠。”作為子承父業的“水泥二代”,公司生產負責人焦文科從小在水泥廠長大。在他的印象中,過去的水泥廠污染重、粉塵多。
如今,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公司不但實現了節能減排降耗,而且實現了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生產。
焦文科介紹,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採用先進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理念,通過大量人工智能、在線監測與控制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原料進廠、生產過程控制、成品出廠無人化、少人化,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以原料抓取為例,過去至少需要12個人,現在使用無人化的智能抓鬥,可實現自動識別原料、自動抓取原料。”他說,公司很多設備都安裝了相應的傳感器,可實現設備在線診斷等功能,大大減少了非計畫停機。
對公司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相當於再建一座“數字工廠”。打開焦文科手機上的專用App,大到設備保養、設備維修情況,小到每個傳感器的數據、廠區某一監控視頻,都能夠實時查看,使公司管理人員心中有數。
遵義賽德水泥有限公司的案例,是貴州勇於擁抱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