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智能時代,大數據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應用場景與範圍加速擴展,為教育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教學改革創新、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但教育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共享等環節面臨的隱私安全等風險也不容忽視,教育數據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教育大數據作為教育戰略資源的價值持續提升,保障教育數據安全成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答題。
教育數據風險不容小覷
教育數據涉及個人、學校、課程、資源等諸多方面,涉及規模龐大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群體,一旦發生風險事件,不僅影響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等主體,還可能外溢到其他領域,衍生網絡欺詐、電信詐騙等,波及更多人群和領域,造成經濟等各方面損失。教育數據風險,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第一,侵權風險,包括數據隱私權被侵犯和數據資產所有權問題。在教育數據采集過程中,不當擴大範圍、采集敏感數據等侵犯個人隱私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2021年10月,山西忻州一小學推出一張學生情況統計表,按照11種類別對學生家庭情況進行統計,包括“領導子女”“企業老板子女”等,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而教育數據規模迅猛增長、流動速度超快,數據所有權歸屬不明晰等,也易引發爭議。
第二,監管風險,包括教育數據的洩露和濫用等。教育行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學生個人信息、成績、學籍學歷、學位等大量敏感信息集中存儲在數據庫系統中,面臨被篡改、竊取、盜用、洩露等威脅,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很大困擾。近年來,勒索軟件攻擊成為各國教育數據安全的一大威脅,2021年,僅英國就有18家教育行業機構受到勒索軟件攻擊影響。
第三,算法風險,包括規則算法束縛自由選擇、數據預測剝奪自主決策等。一些教育數據管理者以科技手段為借口“暗箱操作”,利用算法歧視用戶,並對用戶實施不當干涉。比如,某些學校利用算法分派教師工作,但其實可能已經超出教師的負荷;有學校讓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轉專業,剝奪了學生自我決策的機會;一些教育類平台依托算法,向學習者推送網絡遊戲、低俗小說、娛樂直播等與學習無關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