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管護員在黃河源頭鄂陵湖畔巡護。(來源:人民日報) |
促善治——
扛起人大監督責任擔當
“今天的出水水質怎麼樣?”
“生產廢料如何處理?是否符合要求?”
4月初,西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石鑫帶著調研組,馬不停蹄地走訪了西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第一再生水廠等地,查看了解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污染問題整治情況,還聽取了市法院和檢察院有關生態保護的公益訴訟和審判情況。
原來,按照《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的要求,西寧市人民政府將在市人大常委會上報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情況,依法接受人大監督——此次調研,就是市人大為了更好行使監督職責“打前站”,了解情況。
立法促善治。近年來,青海各級人大突出問題導向,通過執法檢查、專題調研等形式,精准聚焦生態保護重點領域,充分發揮“法律巡視”監督利劍作用。
去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等首批國家公園。為此,青海省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深入瑪多縣、曲麻萊縣、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格爾木市等高原腹地,行程2000多公里,對《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實地檢查、現場詢問、查閱台賬,看到了成績,也發現了不足。“從執法檢查情況看,《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部分創設性條款存在執行障礙、財政事權落實不到位、管理職責需進一步理順等等。”青海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陳小寧介紹,“在檢查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為緊跟形勢發展、加快改革步伐、推進立法調整提供了新的參考,讓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與運行在法治軌道上蹄疾步穩。”
“青海某些重點排污單位存在監測報告與監測方案不一致,公開信息不全面、不詳細、不及時的問題”;
“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園區規劃存在脫節、不協調的問題”……
青海省人大環資委不斷創新監督方式,在對水污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中,首次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委托高校圍繞水生態環境現狀、水污染防治監督與管理,以及法律責任落實情況開展評估,借助“外腦”提供技術支撐和專業參考,提升了監督結果的權威性和客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