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激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促進中小企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需要加快營造良好的數字化升級環境,解決中小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業大多分布在傳統產業和價值鏈中低端,在面臨大的市場波動與風險時往往最容易“失血”。
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正在成為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和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一環。數字技術可以提升生產製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產品研發和製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銷結合,降低企業成本。尤其是當下,疫情加速中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進程,而數字化轉型也成為中小企業化危為機的重要途徑。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將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更快、更好、更多地擁抱數字經濟。近期,多地積極展開部署,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發力點。東莞鼓勵中小企業利用自動化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單個項目最高給予100萬元資助;蘇州通過“智能製造夥伴計畫”匯聚政府夥伴、需求夥伴、服務夥伴、協同夥伴四大合作夥伴,提供場景開放、供需對接、評估診斷等服務,助力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整體來看,我國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兩化融合水平分別從2017年的49.2%和38.1%,提升到2021年的55.7%和51.9%。儘管大部分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數字化升級的重要性,但因自身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轉型步伐仍然遠遠慢於大企業。因此,激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促進中小企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需要加快營造良好的數字化升級環境,解決中小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
目前市場上的數字服務和產品多針對大型客戶,再加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專業性門檻較高,很多中小企業都面臨不會轉、沒人用的困境。面對基礎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中小企業解決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短板。例如,探索地方及區域間轉型人才流動,為基礎薄弱地區及企業輸送專業的科技人才。
成本較高導致的“不能轉”等因素也制約著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對此,一方面,需要支持數字化服務商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輕量化、低成本、易部署、易維護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產品,為中小企業開放平台接口、微服務和計算能力,便利中小企業“上雲”“用雲”;另一方面,還可以圍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共性需求,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產業數字平台、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
同時,中小企業還存在著“不敢轉”的問題,對數字化轉型有不少安全顧慮。對此,可以通過政策鼓勵、服務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大企業協助中小企業構建數字化轉型能力,推動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不斷尋求突破。(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