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在東漢以後,黃河在下游形成了地上懸河,河道寬闊,河面高出兩岸很多,黃河頻繁決口泛濫。比如開封,離黃河有9公里,在明清時期仍然多次遭受黃河水淹,黃河水曾7次進入開封城內,給開封帶來了滅頂之災。所以,不要說夾河建城,人們避之尚唯恐不及。黃河上游的河套平原,情況與開封類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當然也不適合在兩岸建立大的城市。
另一方面,是蘭州自身的地理特點決定的。它位於皋蘭山和白塔山之間,處在兩山夾一河的帶狀峽穀盆地。盆地東西長40多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土壤肥沃、水草豐美,適宜農耕、放牧和人居,不易泛濫成災,具備了夾河而居的條件。
不過,漢代修築的這座金城,位於今蘭州黃河的南岸,黃河北岸沒有居民居住。原因很簡單:兩岸交通不便。
唐代仍然是這種城市格局。邊塞詩人高適曾經蘭州到西北,去投奔駐守西北的軍事將領哥舒翰。高適第一次到蘭州,入夜的時候,聽著滾滾的黃河濤聲難以入眠。於是,他登上蘭州北城樓,留下一首《金城北樓》:“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這首詩描寫了蘭州的山水之美、關隘之險,成為贊頌蘭州的名篇佳作。這首詩也說明,當時的蘭州城就在黃河的南岸,蘭州城池的北墻就依黃河而建。
明初,在蘭州城北建起了一座鎮遠浮橋,蘭州城市拓展到了黃河北岸。不久,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朱楧被分封到甘肅做肅王(1392年)。肅王的藩邸一開始在河西走廊的重鎮張掖;7年之後(1399年),肅王請求朝廷允許他遷往蘭州。此後,蘭州成為肅王藩邸,大批官員、家眷、軍隊進駐蘭州,蘭州城市地位發生了質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