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巨額澎湃新聞報道,如何防控網絡支付風險?尤其是在 “雙十一”零點這樣的尖峰時刻,電子支付平台不僅要處理超過五十萬筆/秒的洪峰般交易,更要保障安全。要迅速辨識出躲在交易背後盜用他人賬號的“黑手”,可謂難上加難。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昌俊在近日舉行的“上海人工智能大講堂”上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 網絡交易中騙子的騙術各種各樣,而且會不斷更新,不過監管者如果能夠盯著正常用戶的正常行為,抓住這個規律識別異常就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蔣昌俊在2021年當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蔣昌俊長期致力於網絡金融安全研究,是我國該領域帶頭人。他創建了並發系統行為理論,攻克了交易風險防控瞬時精准辨識的重大技術難題,主持建立了我國首個網絡交易風險防控體系、系統及標準,並成功應用於網絡經濟、數字治理等多個領域。蔣昌俊現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同時也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監事長、中國雲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
現如今中國的互聯網交易規模龐大,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支付市場,網絡金融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使得網絡交易的風險防控也成為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金融欺詐、跨境洗錢、貿易逃稅等有組織、有規模的地下詐騙產業已然形成。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金融詐騙犯案人數約160萬人,金額4687億元,網絡詐騙嚴重威脅網絡金融安全。
在巨大的交易流量中,如何把惡意交易“既快又准”地辨識出來?
“難點一方面在於,以前的風控以身份認證為核心,很難甄別身份盜用和交易欺詐;另一方面,交易欺詐呈現高隱匿多變性增長趨勢,面向特定場景(比如支付)的風控技術,難以應對網絡交易跨行業組合欺詐,缺乏普適性和系統性。”蔣昌俊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