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的境界應當如何涵養?清代學者張鑒在《淺近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宋高宗時期,大臣孫樊進宮朝見皇帝,當兩人談到有關官吏如何做到公正廉明的問題時,宋高宗問:“何以生公?”孫樊回答說:“廉生公。”皇帝又問:“何以生廉?”孫樊答曰:“儉生廉。”持儉,方能守廉、興廉;為官清正廉明,己心光明,就一定能做到克己奉公、正直無畏。一錢太守、二不尚書、三湯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郎、八一巡撫……歷史上眾多良吏能臣展現出的“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境界,跨越歷史長河始終閃耀著光輝。
“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這是黨章中對黨員義務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的血液裡流淌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基因。廉潔從政,秉公用權,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大公無私、先人後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以身作則、模範帶頭,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英勇鬥爭,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些都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和精神品格。
1956年11月,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酸菜的,他說:“一九四九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另一個是關於蘋果的,他說:“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裡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
我們黨在長期奮鬥中,始終堅持用這樣的思想和精神教育自己的黨員、訓練自己的幹部。從方志敏的《清貧》、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到焦裕祿“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穀文昌“不沾公家一點油”,到李保國“見不得百姓受窮,一頭扎進窮山溝”、黃文秀“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回顧黨的歷史,我們常常被那些“用特殊材料制成”“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先進榜樣與動人故事所折服、震撼、感染。因為崇尚天下為公,才能做到克己奉公;因為心有“大我”,才能犧牲“小我”。在他們身上,對黨忠誠的大德、為民造福的公德與嚴於律己的私德實現了高度融合和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