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厭惡“黑話”,反感的是語言包裝下的文字表演。以前,趙麗蓉和鞏漢林有一小品名叫《如此包裝》,蘿蔔開會起名群英薈萃,無限拔高,總是有美化現實的危險。
假如你一天都在摸魚,只刷了會微博和抖音,你可以說“通過強化認知多平台的差異化基因,反哺自身中台的生態構建,以組合拳的打法進行資源整合,提升產品體驗度量中的顆粒度”。如果你拉人進微信群,可以說是“快速建立用戶群體的壁壘”。你給首頁多放了幾張美女圖片,叫“善於洞悉並抓住人性”。
這些佶屈聱牙的說法大概不會用在日常聊天中,但在大廠的周報裡則別有一番功效。互聯網公司裡有日報、周報、月報、季度報,說是工作匯報,其實是個競技場,“幹得好不如PPT做得好”“周報吹得好,薪資沒煩惱”。
很多時候評價工作好壞的標準就是誰的字數多、誰用詞厲害。有些公司還要求日報500字,員工為了應付差事,用便利貼把每天的工作事無巨細地記下,包括給誰打了電話,溝通哪些內容,再換個高大上的說法包裝一下,像極了為凑800字作文,還要引經據典的學生。
合理懷疑廢話文學可能源自大廠的匯報材料。用《肖申克的救贖》裡的一句話來講:剛讀到這些詞的時候,你痛恨他;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2021年3月,張一鳴在字節跳動9周年演講中,展示了一段充斥著互聯網“黑話”的雙月匯報材料,批評道,“我們的很多重要決策並不需要那麼複雜的描述。”
“黑話”是一種文字美顔,組成新時代的八股文,總結這周的打法,展望下周的鏈路。有人因為受不了周報憤而離職,提出申請時竟被要求再寫一份總結。
哲學家陳嘉映說,很多真正的問題被行話掩蓋了,需要用自然語言來表述,才能觸及真正的困惑。一些工作,明明簡單幾行字就能溝通好,非要給文字濃妝艶抹,畫個全妝,才覺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