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橋水就發行了“全天候(All Weather)”對衝基金,並開創性地運用風險平價方法管理投資組合,時至今日,橋水的全天候增強型策略還保持較高知名度。
“橋水的全天候產品追求的是一年約8%的穩定收益率,類似於中性對衝基金,對於國內機構和高淨值客戶而言,可作為信托或銀行理財的替代產品。這是橋水首次在代銷渠道大範圍發行產品。”一位百億級私募人士稱。
外資私募“募資困境”或可解
外資私募在進入中國市場後,或多或少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其中,“募資難”是其面臨的一大主要問題。
數據顯示,在33家外資私募中,目前僅有元勝投資、瑞銀投資、潤輝投資、德邵投資、橋水中國的管理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騰勝投資、惠理投資和英仕曼(上海)投資的管理規模在10億元至20億元;其餘25家外資私募的管理規模均在5億元以內,占比75.76%。目前,部分國際資管龍頭已放棄私募牌照,轉戰公募市場。
橋水中國賣出“爆款”產品,為外資私募打破“募資困境”帶來曙光。在滬上一位第三方機構人士看來,“外資光環”對募資幫助甚微,在國內市場,只有穩定的業績表現才能實實在在地吸引投資者買單。
滬上一位信托業人士直言:“外資私募的產品大多絕對收益率不高,或每年實現7%至10%的收益率,但回撤控制較好。在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之前,這類產品在國內的優勢並不明顯,因為不少非標信托產品既能剛性兌付,又能實現年化8%至10%的收益率。不過,隨著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提速,具備長期穩健業績的外資私募或得到更多資金關注。”
一家頭部信托公司的標品業務負責人分析稱,在行業轉型過程中,信托公司不斷發力布局標品業務,證券投資服務信托則是其中相對容易切入的突破口,因此這類業務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對於外資私募而言,與代銷機構對接系統、開戶、測試等程序較為繁雜,信托的證券投資服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難點,助力其順利完成產品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