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http://www.CRNTT.tw   2021-09-04 07:51:22
 
  實現保護與開發相結合

  程遂營(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首席專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核心任務。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保護應把握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和針對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遺產保護宜採取以下路徑。

  第一,主題突出,重點保護。國家文化公園要圍繞重大文化議題展開,突出重要文化主題,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塑造國家文化形象。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例,要突出黃河文化根魂主題,講好重要的黃河文化遺產故事,包括黃河變遷史、黃河治理史和黃河文化交流史,黃河河工設施、黃河古都遺址、黃河農耕非遺等重要遺產故事。

  第二,主次分明,分類保護。國家文化公園可根據文化遺產的等級、種類、數量、規模、聚集度、組合形態等情況,分清文化遺產的主次,實施文化遺產梯度分類保護。國家文化公園應以最具中國特色、最具正能量引導、最具文化感召力的文化遺產為主,形成多區域、多層次、多類型文化遺產有序組合的保護格局。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例,要以黃河河道本體遺產和黃河沿線聚落文化遺產為主。針對黃河沿線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保護,如對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進行分類保護,對不同類型的非遺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第三,主體帶動,集聚保護。以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型考古遺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為核心,聚集一批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文化遺產集群並進行整體保護。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例,可以發揮黃河古都大遺址的主體帶動作用,保護和展示黃河古都文化。

  第四,主角彰顯,活態保護。既要維繫國家文化公園中的文化遺產與社區居民、非遺傳承者、遺產愛好者的密切關係,也要增進文化遺產與當地的遺產陌生者、當地的新生代、外來的遊客之間的密切關係,讓文化遺產與他者之間建立生活聯繫、社交聯繫、情感聯繫等多種聯繫,推進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

  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旅遊利用應遵循創意化、生活化、IP化、智慧化、共享化原則。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旅遊利用宜採取如下路徑。

  第一,文化遺產融入旅遊標識體系。國家文化公園要提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符號,將這些文化符號充分融入到國家文化公園及周邊區域的旅遊標識體系之中。例如,在河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可以在二里頭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等遺址遺產中提取文化符號,融入到國家文化公園的LOGO、IP標識、交通指示牌、全景圖、導覽圖、景物介紹牌以及其他旅遊服務設施標識等。

  第二,文化遺產進入旅遊景觀序列。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遺產本體可以成為旅遊休閑者直接觀賞的原真性景觀,也可以通過創意轉化為建構性旅遊景觀。文化遺產景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真性,構成國家文化公園的持久魅力。而文化遺產創意轉化為旅遊景觀,要結合旅遊者的審美需求和時尚元素,在景觀顔色、線條、結構、規模、載體、文化要素等方面,符合當下和未來的旅遊審美潮流。

  第三,文化遺產轉入旅遊體驗項目。文化遺產要充分利用創意設計和科技手段進行“活化”,為旅遊休閑者提供融旅遊多要素於一身和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體驗於一體的旅遊體驗項目。例如,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可以將黃河埽工、黃河號子等遺產轉化為旅遊體驗項目,讓旅遊者體驗黃河埽工製作和吟誦黃河號子,在體驗中感受文化遺產的切實價值和文化魅力。

  第四,文化遺產嵌入旅遊多元業態。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旅遊利用要考慮遊客的多元需求,要充分融入旅遊產業的多元業態。例如,以物質文化遺產為投影載體的燈光秀,以物質文化遺產為實景背景或仿實場景的沉浸式演藝,將非遺融入場景的康養旅遊、旅遊民宿等業態,都可以成為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旅遊利用形式。

  主持人:數字化建設對於促進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創新利用,加深文化和旅遊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請問數字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數字化滿足多領域需求

  李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大數據研究院副教授):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是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和利用的基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邊界、保護、教育、遺產、娛樂和旅遊等多領域,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也應充分考慮多角度、多領域需求。

  第一,高站位統籌規劃,促使數字文化資源系統化。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工程是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和數字雲平台,實現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展示和數字化管理。作為數字平台數據支撐的數字文化資源,必須系統化構建,以滿足文化景觀規劃、文化遺產陳列和展示、文化遺產內涵挖掘、文化遺產旅遊演繹、管理等多領域需求。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平台建設為例,數字平台建設在非遺數字化展示和利用、研學、數智賦能、服務體系標準化管理等多維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容與旅遊空間的關聯、歷史遺存與當代價值的關聯、文旅資源與人類情感的關聯,實現多時空維度、多空間尺度、多要素資源的集成。

  第二,彰顯文化新高度,促進數字博物館集群化發展。數字博物館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紐帶,豐富傳統博物館的多元價值,為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利用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例如,自2019年開始進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來,我國目前建成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翰林博物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淮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等多家大運河主題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分布在浙江杭州、江蘇揚州、北京、河南洛陽、安徽淮北等地,從大運河歷史階段、水系特征和分段、流域、文化、旅遊以及經濟等多視角展示大運河景觀、遺址、文物和文化。

  第三,挖掘新時代文化,促進數字文化創新多元化發展。建議挖掘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符號,將富有文化歷史底蘊的文化遺產與高新技術和智慧化社會相鏈接,實現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中使文化遺產走進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實現文化遺產創新性利用和“自我造血”。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挖掘國家文化公園在新時代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內涵,開發文化IP,促進文化遺產成為新潮元素,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拓展文化創意IP產業鏈,構建新的產業增長極。例如開發數字動漫和衍生遊戲,創作相關文創產品,進行線上線下展銷,煥發文化遺產新時代活力。開拓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市場,同時傳播傳統文化遺產,促進更多人以更加多元方式了解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遺產。5G大運河《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在數字空間裡呈現運河風貌,展現運河文化的創新創造。去年11月發布的國航專屬遊戲《雲伴旅程》是挖掘大運河IP和數字跨界賦能的典型文創案例。浙江杭州拱宸橋建築考古研究與複原性展示項目,利用三維建模技術為考古研究、教育開發、公眾展示等提供支撐,活化拱宸橋的同時,也為文創提供文物素材和數據。

  第四,創造沉浸式體驗,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國家文化公園的數字化建設可以從文學、藝術、文物、美食等角度與受眾交互,集教育、旅遊、休閑等功能於一體,數字化展現國家文化公園古今風貌。在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創數字創新的基礎上,將更多的文化資源融入旅遊產品和路線中。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歷史村鎮和文化街區不同時代、不同業態的生活情景進行虛擬修復和再現,活態展示相關歷史故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基於大數據技術對遊客行為進行模式分析、口碑分析、旅遊熱門路線分析等,推動國家文化公園的服務提升、優化和創新。例如,數字文化關注大運河文化旅遊產品文化屬性、教育功能的開發,面向青少年群體開發研學旅遊產品,傳承大運河文化,促進大運河文化形象宣傳和投射。數字旅遊有效整合文旅企業,促進文化旅遊景區、酒店智慧化管理,健全企業形象推廣和營銷體系,提高文旅企業綜合運營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