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文匯報報道,看取材於“人民楷模”王繼才真實故事的電影《守島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老派。它不刻意求新求時髦,敘事穩重,視聽工整,整部電影的觀感就像它刻畫的主角,透著內在堅忍的古樸氣。電影質感的老派,與主角王繼才和王仕花的老派,或許是相得益彰的。
王繼才初上開山島是在1986年,到2018年他因病猝逝在守島人的崗上,他靠著因陋就簡的條件堅守邊防孤島32年。《守島人》的敘事覆蓋主角一生的事業,時間跨度32年,對於電影劇作而言,處理這樣漫長的時間線是很棘手的。編劇和導演出人意料地淡化了時間的痕跡:孤島和守島的人被孤懸於海上,也被孤懸於時間之外。
電影開場是王繼才在島上的第一個夏天,遇台風來襲。那是1986年,沿海縣城里的“人民武裝部”帶著一目了然的時代痕跡。但是在僅有一座燈塔和邊防哨所的孤島上,年代感和空間感都是匱乏的。當王繼才因為恐懼而在山洞中幻覺出現“狐仙”,邊防重地仿佛是世外之地,時空感被抽離了。
王繼才在開山島上的32年,是外部世界劇變的32年。電影在台詞中、在畫面的細節里,不動聲色地截取到深入日常生活的變化。王繼才的漁民朋友承包了漁船,半天的收入抵得過公職人員半個月的工資。島上昔日駐軍軍官的兒子,從迷戀霍元甲的窮孩子,成為經營武校的老板。普通人的穿著打扮發生了那麼多的變化,成片青藍顔色的中山裝,換成色彩五花八門的T恤和Polo衫,大棉襖換成剪裁合體的呢大衣。沿海小鎮的市井陋巷,翻新成開闊敞亮的街道,私家車魚貫而過。
但是汹湧的海水隔開了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和開山島。島上日升月落,潮起潮落,開春桃枝發芽,入冬狂風卷雪,年複一年是這樣的光景。王繼才和王仕花日複一日地升旗、巡島,穿著三十年不變的民兵迷彩服。說不清是時間遺忘了他們,還是放過了他們。
電影里只有一次正面呈現王繼才和島外世界的正面交集。那是他的上司、縣城人民武裝部政委臨終時,他頂風冒雨進城,見了老領導和好兄弟最後一面。從醫院離開後,他被猝不及防地投入滾滾紅塵,車水馬龍在他身邊呼嘯而過,他的臉上霎時流露驚惶。這是一個讓人心酸的片段。這個後來被評為“時代楷模”的漢子,其實長久地被割裂於時代之外。自他血氣方剛登上開山島的那一刻,他留在島上,而時間停滯在他身上——電影里的孩子長大了,旁的角色老去了,唯獨王繼才數度滄桑,他猝然地死去,卻沒有老過。這個從惶惑和動搖走向堅定的信仰者,這個徹底的奉獻者,孤獨地存在於陸地之外,也在時間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