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效協同
http://www.CRNTT.tw   2021-05-13 09:20:24
 
  二是需求側管理要圍繞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做到更加積極有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需要加快培育包括現代市場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和新型消費體系等在內的完整內需體系,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而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除了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還要求需求側管理的配套支持。具體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僅要圍繞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綜合施策,還應該充分體現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的要求,積極促進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尤其是要堅持就業優先,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保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另外,需求側管理要在挖掘國內消費潛力、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要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合理增加公共消費,依托公共消費更好帶動居民消費增長,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力促進消費數字化轉型。

  三是需求側管理要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做到中性適度。需求側管理必須要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看到,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旺盛內需已經不僅僅是短期的政策目標,而是一個長期的要求。這不僅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還要加強需求側管理,促進消費升級、完善投資結構,通過需求升級牽引供應鏈和產業鏈創新發展。為了同時滿足長期、多目標的要求,需求側管理就不可短期過於激進,應比以往更加中性和適度,在運用當期政策解決迫切性問題、保持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的同時,還要前瞻性地考慮到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需求側管理必須要把握政策力度,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和節奏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實現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協同。

  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

  文章分析,從供給側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與需求側管理有效協同,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針,即“鞏固、增強、提升、暢通”,要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著眼暢通國內大循環,針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卡點、堵點,破除相關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各環節有機銜接,加快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供給質量以更好滿足市場需求轉型升級的需要,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在這一過程中,要抓住重點,積極推進製造強國建設,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提升服務業效率和質量,從而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內需與外需的高水平協調發展。一般而言,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這進一步要求實現內需與外需、進口與出口、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這種低成本、出口導向的高速增長模式已愈來愈不可持續,核心技術缺失、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低、國內市場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意味著中國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實現內需和外需的高水平協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高整體創新能力,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塑造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