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當地時間4月19日至21日,為慶祝2021年聯合國中文日,聯合國中國書會以“聚焦象形文字”為主題,在紐約總部舉辦三場在線活動,分別介紹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東巴文和甲骨文三種象形文字,以及與之相關的良渚古城遺址、麗江古城和殷墟三個世界遺產地,以彰顯中國語言與文化魅力。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首場活動上致辭表示,中文是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希望更多朋友喜愛中文,學習中文,借助中文深入了解中國和聯合國。
第一場活動“良渚博物院導覽”,由書會與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合辦,以中英文雙語形式播出。距今5000年的良渚古城是迄今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區域性國家的中心,比夏朝還早一千多年。活動中,兩位導覽員帶領觀眾參觀博物院第一展廳,講解在這一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及部分文物上的刻畫符號,包括肩部刻有12個連續符號的國家一級文物刻符黑陶罐等。
第二場活動“語言課/講座:神秘的東巴象形文”,合辦方是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納西族東巴(傳統宗教神職人員)使用的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在雲南麗江古城隨處可見。活動邀請了東巴文化傳承人和麗軍·阿恒東塔和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納西學研究者鄧彧(Duncan Poupard)授課東巴文,通過講解東巴典籍中的詞匯讓觀眾了解故事內容,並通過模擬情景對話讓觀眾學習游覽麗江時可能用到的常用語。
在第三場活動中,書會理事張小滿在開場時介紹了第五套人民幣背面圖案,以及相關地點名稱中涉及的象形字“月、山、門、水、日、人”(西湖三潭印月、泰山、三峽夔門、桂林山水、布達拉宮日光殿和人民大會堂),引出講座主題“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美國羅格斯大學傑出教授、甲骨文專家陳光宇分析了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部分甲骨片的用途和上面的文字。聯合國中文教學組原負責人何勇介紹了以象形為基礎的造字法“六書”。
|